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此前,無數理論對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徵進行概括的時候,都用程式、程式化、程式體系;也就是說,中國戲曲的基本表現語彙是“程式系統”大體相當於文學的字、詞、句子;從劇本到表演,從行當到穿戴,從切末到文武場,都是程式系統,都被程式打通、貫穿、滲透、過濾。對於近代之前的戲曲來說,尤其是古典形態的、表現古代生活的作品,這種描述的問題是不大的。

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中國戲曲的表演劇照

但是近一百年來的世界和人類的生活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張庚先生的話說,這種變化,其速度其節奏頻率其,超出了此前人類的400萬年的總和。這是一個被個體慾望牽引並切割的千變萬化的慌張喧囂的小時代;眼花繚亂的快節奏、散文化、碎片化打破了一切固有的原有的穩定的形式;一切東西都在快速地擴展、擴張、逃離、分裂,超出了此前人類曾經習慣了的傳統意義的邊界。內容打破了形式,也改變了形式。

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張庚先生在1985年的照片

在傳統戲裡或表現古代生活的戲裡,程式語彙可能全覆蓋,表現現代人的現代生活尤其是在現代戲裡、在現實題材戲劇裡還可能嗎?表現古代生活(或在傳統戲中)人類的農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靠四肢(手腳)的勞作和動作,模仿性的舞蹈很容易創造;但是今天生產方式已徹底改變,我們再難有起霸、趟馬、行船、插秧、擔水、走邊、夜奔的生活基礎;我們確實很難把看微信、用電腦、打電話、開汽車、開火車、開輪船、開飛機、開飛船一類單調的、空洞的、缺少詩意的、缺少變化的生產動作和生活動作轉換或提煉成生動的體系化的戲曲舞蹈動作。

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火車在開的圖片

這些動作不再是四肢的大幅度的伸展性的動作,而只是“按鍵”性的、重複性的小動作、碎動作、快動作。古代程式體系的誕生有著深廣的時代的和社會的基礎:千萬年的長久的緩慢的穩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產動作和生活動作;大帝國、大疆域、大專制又使這些方式和動作具有了廣泛性和統一性(包括禮樂、禮儀、禮法、動作、規制等)。

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小朋友在表演古代禮樂的圖像

超時空的穩定態帶來程式系統的(不必解碼的)可辨識性和可交流性;長時期的藝術提煉、概括、加工,使程式系統具有了審美性,也具有了體系的嚴密性。超時空的穩定性、廣泛性、可辨識性、可交流性、審美性、嚴密性,是程式系統的幾個特徵。這些特徵,在今天都遇到了挑戰一因為不解碼,青年就看不懂了,它們幾乎就不具有適應性了。

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青年人的圖像

原有的程式體系已經很難覆蓋當代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而當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碎片化、分散化、快節奏,也即它的不穩定性,又很難讓藝術家提煉並凝結出新的程式動作,更難以做到語彙化、系統化。古代的生活好比是水,現代的生活好比是蒸汽;古代的生活好比是詩,現代的生活好比是散文。

張曼君堅守了戲曲美學的原則,其 “新歌舞敘事”是導演的特點

張曼君的圖像

張曼君的“新歌舞敘事”,在堅守戲曲基本美學原則、保留戲曲傳統“功法”的基礎上,不同於尚長榮在《曹操與楊修》中的對程式的“化用”,而是對程式體系的“化開”“鬆動”。不再遵循程式體系的嚴密、嚴謹、嚴格規定和規範(擴大擴展了戲曲形態的版圖),使“歌舞敘事”“程式敘事”互相流動、互相滲透、互相覆蓋、互相漫溢。

《中國戲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