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必備品地膜以舊換新 甘肅通渭累計回收3500噸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地膜能夠為農業工作提供保溫、保水的功能。但由於其原料的特性,如何處理一直是一個問題。在少雨乾燥的甘肅省通渭縣,地膜一直是當地的必要物品。而每年春天,種植戶也都會將舊地膜換下,鋪上新地膜。一位來自縣內李店鄉坪合村的村民告訴記者,今年自己通過以舊換新的方式更換了新地膜,而廢舊地膜則送到了回收點。這樣的回收點在縣內18個鄉鎮均有設立,回收的地膜經加工處理形成塑料製品,減少了資源浪費。村民也能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投入成本。截至目前,通渭縣已回收舊地膜3500噸。

種田必備品地膜以舊換新 甘肅通渭累計回收3500噸

村民剛剛換到了新地膜。受訪者供圖


今年換新地膜沒花錢

春季4月,家住李店鄉坪合村的村民董德華正在自己的玉米地中忙著進行施肥工作。就在前天,他剛剛更換了玉米地中的地膜。不同於往年,這次的新地膜沒有讓他花錢。

李店鄉坪合村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由於氣候乾旱、降水較少,對於在縣內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來說,地膜幾乎是一件必備生產物資。

在村內,董德華承包了近8畝玉米地,剛剛換新的地膜是其中的4畝。據他介紹,自己會選擇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更換,更換面積視地膜破損情況而定,“好的時候能用1到2年,但都是分塊輪流更換,不會一次性把地裡的地膜全換掉。”

種田必備品地膜以舊換新 甘肅通渭累計回收3500噸

種植戶們把廢地膜拉到回收點。受訪者供圖


董德華告訴記者,剛剛換新的地膜來自村裡的廢舊地膜回收站點,通過以舊換新的方式,自己拿到了新的地膜。“舊地膜送過去壓成長寬高1米的方塊,叫1方,再根據1方換2卷的規格給村民發新地膜。”

此次以舊換新中,董德華送去回收站的舊地膜共計4方,最終換到了了8卷地膜,每卷地膜重10公斤。據他介紹,1卷地膜能夠滿足約1畝地的鋪設工作,對他來說,8卷地膜已經可以滿足自家玉米地的更換需要。

“1卷地膜的市場價格大概100多元,這次以舊換新算是省了一些種植成本。”

全縣目前回收舊地膜3500噸

在通渭縣18個鄉鎮內,類似的廢舊地膜回收點均有分佈。記者瞭解到,當地地膜以舊換新的工作自2018年開始,到今年已是第三年,減少地膜浪費、提高使用率已經被許多種植戶所認可。

除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種植成本,董德華覺得這項工作也確實讓環境變得更好了。他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在廢舊地膜的處理上基本是扔在一邊,只要不影響自己種地就行。

“風一吹,地裡、樹上,塑料膜到處都是,現在明顯好很多了。”

據通渭縣農村能源工作站站長丁繼軍介紹,由於地膜材料在土中難以降解,對於土壤破壞性比較嚴重,縣內近幾年一直在加強對廢舊地膜的回收工作。採用以舊換新的形式則是為了更好的激勵村民,讓村民形成這種意識。

在各鄉鎮回收的舊地膜將被統一送至加工企業,經處理後,地膜將被製成塑料製品,循環利用。

種田必備品地膜以舊換新 甘肅通渭累計回收3500噸

村民忙著鋪新地膜。受訪者供圖


“新地膜統一分配到各鄉鎮的回收站點,根據地膜的乾淨程度、破損度進行更換,從全縣的農業工作進展來看,春秋兩季是地膜更換的主要季節,回收工作也主要在這兩季開展”。

丁繼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統計,全縣廢舊地膜回收量已達3500噸,整體回收率達到80%。

新京報記者 張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