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在懸崖兩邊建吊橋的?

在我國西南地區,吊橋比較常見。崇山峻嶺裡,兩邊懸崖陡峭,底下或者深山峽谷,或湍急水流,在這之間,建上一座“天空之橋”供人通行,確實非常有用。

但要建造這種吊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索材從懸崖這一邊延伸到另一邊。懸崖之間的距離有近有遠,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先找一根足夠長,輕巧結實的細繩,拴在箭上,用弓弩發射到對面去。也可在細繩一頭綁上石塊,視懸崖之間的距離近的直接人力投擲過去,人力不及的就用投石機拋擲。這些工具。古代很早就有了,比如秦朝時,駑的製造工藝就已經很完善,最強的大弩射程可達幾百米。

細繩投擲到對面以後,得用它來牽拉木材。古代吊橋的繩索,不同時代各有不同,有用竹篾,藤條的,也有用牛皮繩子,冶鐵技術成熟以後,鐵索就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以在細繩的一端繫上索材,再派人到懸崖的另一邊拉繩子的一段,直到把索材拉過去固定好,重複兩到三次這一步驟,就能得到一個簡單而結實的連接懸崖兩端的繩索結構。

接下來可以從懸崖兩邊開始,在這些索材之上鋪設固定的橋面。還可以在橋面垂直方向拉設繩子、鐵索做護欄,在主要的繩索結構架設出來之後,這些步驟就不那麼難了。

古人是如何在懸崖兩邊建吊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