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清平樂》開播,劇中那個大氣、典雅、清新脫俗的北宋,一下子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宋朝就像一個很乾淨的風雅文人,給我的感覺很矛盾。

一方面,他太柔弱了,戰鬥力渣到不行,幾乎無法與周邊兇悍的鄰國抗衡。宋朝就像一顆軟柿子,遼國、金國、西夏,誰都想捏一下。讀一讀宋朝的歷史,很容易想到晚晴那段屈辱史,每讀一次都讓人心痛。

而另一方面,宋朝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氛圍,又讓人覺得很昂揚、很輝煌。宋朝不僅經濟實力強,而且文化發展也蓬勃向上。無論是詩詞歌賦、繪畫書法,還是建築或各種物件,都透露出一股簡約大氣的美感,特別符合今天人們的審美。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王凱飾演宋仁宗

宋朝站在了古代中國的文化巔峰上。

這句話不是我瞎說。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評價: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錢鍾書先生也說過:“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說得到宋代。”

任何社會都一樣,只要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有錢有閒了,必然會在文化藝術方面去發展,追求更美的事物和享受。

同樣,當人們走出滿足口腹之慾的階段後,對一日三餐的追求也會從好吃、過癮、解饞,轉向更深層次,追求飲食中的文化、藝術和美感。

一日三餐,一茶一味,都能透出雅緻與風骨。

宋朝,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壹 | 節儉的帝王

許多人都說,宋仁宗在位的那幾十年,是中國古代王朝最好的一段時間,稱之為“仁宗盛治”。而這,離不開趙禎節儉愛民的執政風格。

王安石評價仁宗:“寬仁恭儉。”

有一年的初秋時節,水產正肥,於是有官員給仁宗獻上了當季的蛤蜊。宋仁宗問那個官員,蛤蜊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仁宗又問要多少錢,官員回答說一共有二十八枚蛤蜊,每枚錢一千。於是,仁宗趙楨怒了:“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二萬八千錢,朕吃不下!”

仁宗愛吃,但不貪吃。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一次,趙禎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朕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近侍問道:“陛下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採辦?”趙禎說:“朕如果一開口,下面就因為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另有一天,趙禎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

北宋時,羊肉是人們最喜愛的肉食,宮中也不例外,有“御廚止用羊肉”的說法。

陝西馮翊縣出產的羊肉特別鮮嫩多汁,號稱“膏嫩第一”。宋代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期間,宮中的御廚每年要宰殺好幾萬頭羊,這些羊肉就全部採購自陝西。後來,到了宋仁宗時,陝西產的羊不夠吃了,還必須要從“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

仁宗大概是看到了宮中飲食奢費的問題,想從我做起改變這一風氣。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日常飲食,最能反映出君主的心志。

明治維新,日本明治天皇一天只吃兩餐,後來一天只吃一餐,省下來的錢供應海軍發展。大清這邊,光緒皇帝每天只吃四菜一湯,而且以清粥小菜為主,節省下錢來支撐帝國維新。

飲食上節制的仁宗,起用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推行新政,向王朝“三冗”的頑疾開刀。雖然最後失敗,但仁宗朝的改革,為後世的王安石變法提前吹響了衝鋒號。

“介甫,革新之路,朕已為你鋪就。今後歲月,便由你來扭轉乾坤吧!”

貳 | 豁達的吃貨

仁宗朝最豁達的吃貨,就是蘇東坡啦。

宋仁宗見過蘇軾、蘇轍兩兄弟後曾說:“朕又為子孫後代選了兩個宰相”。仁宗眼中的蘇軾,有宰相之才。但事與願違,蘇軾一生的仕途,非常不順利,多次被貶,最後客死常州。

然而,即使在他被貶官的時候,只要能在當地發現好吃的食物,蘇軾就能有滋有味地過生活。他的樂觀與豁達,流淌在描繪吃喝的詩詞文章中。

蘇軾職場上第一次大挫折,是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

在黃州,最出名的是東坡肉的故事。其實,蘇軾在黃州還創作了一道菜——東坡魚,而且他把做魚的方法,一五一十地寫了出來,完全就是一個大廚的姿態。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東坡魚類似今天的擠上檸檬汁吃的煎魚

東坡在《煮魚法》中說:

“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或鯉魚治斫,冷水下。入鹽於堂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薑、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桔皮片,乃食。”

翻譯成現代話,做法如下,有興趣您可以自己試試:先選一條鯉魚,用冷水洗淨,抹上點兒鹽,裡面塞上白菜心。然後放在煎鍋裡,放幾根小蔥白,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薑,再澆上一點兒鹹蘿蔔汁和一點兒酒,快要好時,放上幾片橘子皮,趁熱端到桌上吃。

1097年,已經62歲高齡的蘇東坡再次被貶。

這回,他乘一葉孤舟獨自來到海南儋州,當時這裡還是荒涼之地。在“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宋朝,如果將一個人放逐到海南,說明皇上已經非常厭惡他了,放逐基本上是最嚴厲的懲罰。

要是一般人,遇到這種事,心情都要鬱悶死了。而蘇軾呢?既來之則安之,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說自己本來就是儋州人,只不過寄居生在四川。

在儋州,蘇軾辦起了教育,被這裡老百姓的日常餐食所吸引。“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有豬肉雞肉相伴,伙食上,蘇軾一點也不虧待自己。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其實早年為官時,蘇軾就通過談吃,展現出豁達的人生觀。

任密州知州時,蘇軾從政已經19年,但家裡的日子過得卻不怎麼樣,廚房裡經常沒有菜吃。他經常和副手劉庭式,一起在古城廢棄的菜園子裡,找枸杞和菊花吃,還寫了一篇《後杞菊賦》自嘲: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較豐約於夢寐,卒同歸於一朽。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

他說,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樣能屈能伸。什麼叫貧困?什麼叫富有?什麼叫美豔?什麼叫醜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樣長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卻還是長得很瘦……我以杞菊為食,春天吃它的苗,夏天吃它的葉子,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實,冬天吃它的根,說不定我還能像子夏和南陽地方的人那樣長壽吶!

不過很不幸,這篇有趣的文章之後被汙衊,說是譏諷朝廷減削了官員太多錢,成為“烏臺詩案”的罪證之一。因為談吃,蘇軾獲罪。但也許,與仕途亨通相比,蘇軾覺得照料好自己和家人的一日三餐更為重要。

林語堂曾評價:

“蘇東坡自己善於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頗為高興。”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豁達的人生觀,背後是仁宗治下文人身上普遍有的自信和人情味。

叄 | 精益的茶人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鬥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1095年,蘇軾被貶惠州第二年,創作了這首《荔枝嘆》。他通過寫唐代進貢荔枝的危害,來諷刺當朝的茶葉進貢。

詩中的“後蔡”指得是蔡襄,“官茶”說得是被宋徽宗稱為“天下第一茶”的龍鳳團茶。

蔡襄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在文化史上,他很有名。

北宋有“宋四家”之說,就是四位書法寫得特別厲害的人物,前三位分別為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第四位就是蔡襄。後來,蔡襄的一位堂弟,書法也特別厲害,創造了名噪一時的“蔡體”,但也是個大貪官,直接葬送北宋王朝。蔡襄的這位堂弟,名叫“蔡京”。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蔡襄的書法

還記得我上面提到過的宋仁宗改革嗎?這次改革,蔡襄也參與其中,主管朝廷財政,治理的井井有條,也是理財的能臣。

除了書法和理財外,蔡襄對茶學的貢獻,不可磨滅。

福建建甌市,早在唐代,就建有北苑御茶園。到了宋仁宗年間,北苑御茶園創新出兩款御茶爆品——大龍鳳團茶、小龍鳳團茶,簡稱大龍團、小龍團。這種茶被製作成圓形的茶餅,茶餅上印有龍鳳圖案,因而得名。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小龍鳳團茶的創造者,正是“蔡君”蔡襄。

蔡襄在當福建轉運使期間,改造北苑茶園的茶葉製造工藝,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為小團茶,讓茶葉更小巧精緻,品質更高端。歐陽修說:

“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清平樂》裡的仁宗朝,大文豪樂於談吃,一日三餐都透出雅緻

龍鳳團茶

在蔡襄的努力下,茶葉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門七件事,上升為“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化符號。從此,這片東方樹葉更具文化性,更有生命力。

這就是仁宗朝的文人、仁宗朝的故事。

聖明有道世,日月無私天,這就是盛世氣象。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