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3.摘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防洪標準為100a一遇,其流域上游規劃2座中型水庫、50餘處蓄滯洪區尚未建成,副中心周邊防洪工程距離規劃標準差距較大,導致副中心防洪安全難以保障。針對副中心來自上游的外來洪水壓力大、區內防洪工程不達標等問題,採用一維、二維數學模型,分別對區域洪水風險、穿越副中心的北運河漫溢造成的淹沒風險,以及副中心周邊三條幹流河道堤防不達標造成的防洪風險進行模擬計算和具體分析。結果表明:流域上游洪水不經有效攔蓄下洩後,將導致北運河干流100a一遇洪峰流量增加33%;同時,副中心周邊三條河道均存在堤防安全風險。其中北運河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即使區內宋莊蓄滯洪區建成啟用,仍將有2 590萬m3洪水從3 km無堤段漫溢,並淹沒副中心核心區0.2~2 m深。風險研究結果還表明,一旦近期通州境內宋莊蓄滯洪區、溫潮減河分洪道等規劃工程建成後,將有效降低城市副中心的部分防洪風險。研究成果對保障副中心防洪安全的規劃工程實施安排及防汛搶險安排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

北京城市副中心; 洪水風險; 淹沒風險; 河道風險; 降雨; 水位;

孫曉英(1972—),女,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利規劃及防洪排澇研究規劃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引用:

孫曉英,王俊英,劉軍梅,等 .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J]. 水利水電技術,2020,51( 1) : 46-56.

SUN Xiaoying,WANG Junying,LIU Junmei,et al. Study on flood control risk of Beijing Urban Sub-center[J]. Water Resources andHydropower Engineering,2020,51( 1) : 46-56.

基金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京津冀水資源安全保障技術研發集成與示範應用”(2016YFC0401404);

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通州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協同修復研究及示範”(Z161100004516015);


0 引言

為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市加快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範圍即為原通州新城155 km2。副中心功能定位為面向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服務中心,是北京參與環渤海區域合作發展的重要基地。至2035年規劃城市副中心人口130萬人。已批覆的流域防洪規劃、北京市防洪排澇規劃從全流域、全市角度對通州境內防洪標準、工程格局均有安排,北運河干流防洪標準為50a一遇、城市副中心防洪標準為100a一遇。

目前,通州區及其所在的北運河流域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尚不完善,距離副中心規劃100a一遇標準仍有較大差距。已編制的《北運河流域風險圖》、《潮白河流域風險圖》是在考慮規劃標準降雨洪水條件下,繪製的現狀河道堤防潰堤後的洪水淹沒風險圖;北運河、潮白河規劃均按照規劃水文成果對現狀河道洪水風險進行評價,採用了水面線推算法進行現狀堤防安全分析。風險圖和現狀河道水面線推算法在防洪規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均未考慮流域現狀真實防洪體系不完善情況下的洪水水文帳,河道的漫溢淹沒及水面線成果均是規劃水文成果下的情況,並非真正的現狀評價,不能反映現狀流域洪水的真實情況;另外,兩項成果對副中心3 km堤防的淹沒風險並未進行過二維模擬分析,洪水淹沒範圍、時間等風險情況尚不明確。

本文考慮上游水庫、蓄滯洪區建設歷時較長,優先安排對副中心防洪作用顯著的重點工程對其防洪安全意義重大,為了能真實全面模擬分析副中心現狀各種防洪風險,同時考慮部分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本文分析了完全現狀情況、部分規劃實施情況及規劃情況三種工況,並進行了對比分析。另外,本文對副中心所面臨的洪水增加、堤防超高不足、無堤段淹沒等多種風險均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模擬分析。洪水、河道堤防及淹沒風險分析結果對指導城市副中心近遠期防洪工程安排及城市副中心防洪搶險具有重要價值。分析結果還對其他區域防洪風險及安全考慮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1 副中心基本情況

1.1 地理位置

北京城市副中心位於通州區核心位置,地處北京市東南部、長安街延長線東端,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首都北京的東大門。副中心所在區域緊鄰北京中央商務區(CBD),西距國貿中心13 km,東距塘沽港100 km,是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副中心及通州區地理位置如圖1所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1 副中心及通州區地理位置

1.2 河流水系

副中心及通州境內河流分別屬於海河流域的北運河、潮白河兩大水系。其中北運河水系佔通州全區總面積的87%、佔副中心總面積的90%以上,其洪澇水對副中心影響較大。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2 通州區河流水系

北運河發源於燕山南麓昌平、延慶、海淀一帶,沿途匯入中心城、昌平、海淀、順義、朝陽、通州等區縣的大小100多條支流,在通州牛牧屯村附近流出市界,經河北省香河縣至天津武清區入永定新河,全長238 km,總流域面積6 051 km ,通州境內河長40 km。

北運河干流自北向南從城市副中心中間穿過,緊臨行政辦公區南側,承接中心城區、通州境內的雨水排除任務,是副中心的重要防洪、排水兼景觀河道。

通州境內北運河支流有通惠河、涼水河、鳳港減河、蕭太后河、玉帶河等十多條河道。

潮白河水系介於北運河、薊運河之間,地跨北京、河北、天津三省市,通州境內潮白河水系主要有潮白河、運潮減河2條行洪河道。潮白河干流自匯合口至市界總長83.5 km,通州境內河長約38 km,該段河道是京冀界河。運潮減河是為了分洩北運河洪水至潮白河,於1963年開挖的分洪道,上起北關分洪閘,下至東堡村入潮白河,全長11 km,流域面積61.2 km2。1987年、2014年分別對河道進行清淤及疏浚治理。

1.3 城市副中心概況

副中心建設是歷史性的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其功能定位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點發展行政辦公、文化旅遊和部分商業配套三大核心職能,控制發展其他功能,形成“三片三核心”的功能佈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3 北京城市副中心範圍及規劃佈局

2 流域及區域防洪規劃情況

2.1 規劃標準及流域規劃格局

北運河干流規劃防洪標準為50a一遇,副中心防洪標準為100a一遇,溫榆河、北運河、運潮減河、潮白河等主要河道防洪標準分別為50~100a一遇、其餘中小河道為20~50a一遇。

北運河流域規劃防洪排澇格局為“四庫多區蓄洪澇,兩大樞紐分洩洪,四支承洩城區水,幹流漫灘控出境”。即流域上游依靠4座水庫、60餘處蓄洪澇區攔蓄洪澇水,中游依靠運潮減河和溫潮減河兩個分洪樞紐向潮白河分洩洪水;下游依靠幹流及其灘地槽蓄洪水控制出境洪峰流量。北運河流域防洪格局及標準洪水安排如圖4所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4 北運河防洪格局及50a一遇洪水安排示意

2.2 通州區及副中心規劃安排

通州區位於北運河、潮白河流域下游,素有“九河末梢”之稱,區域洪水來自上游流域。城市副中心涉及主要防洪河道有溫榆河、北運河、潮白河及運潮減河。

按照規劃安排,為實現“百年洪水少進城”,保障城市副中心100a一遇防洪安全,本著“分區防守、洪澇兼治”的原則,規劃在流域及區域防洪工程體系基礎上,全區以防外洪、排內澇為主,重點保障副中心安全。在現有防洪體系基礎上,加快推進“分洪水、蓄洪澇”工程建設,主要包括:實施宋莊分洪樞紐建設、開挖溫潮減河分洪道,增加流域分洪;開展北運河、潮白河、溫榆河等防洪骨幹河道達標治理;低窪區域建設蓄澇區、泵站等設施,適當滯蓄、及時排除部分支流澇水。

3 防洪體系現狀概況

3.1 北運河流域防洪體系現狀

目前,按照“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滯雨洪”的防洪方針,北運河流域初步形成了現有的防洪排澇體系。

上游建有十三陵、桃峪口2座中型水庫,控制了山區45%的流域面積。規劃的西峰山、鑽子嶺2座水庫尚未建設。

幹流河道防洪能力為20~50a一遇,其中溫榆河為20a一遇;北運河北關閘—甘棠段長約11.2 km河道按照50a一遇標準進行了治理,但左堤尚有3km無堤段;甘棠—楊窪閘段河道仍未達標治理,現狀防洪能力僅為20a一遇。

流域內的運潮減河、通惠河、小中河、中壩河、肖太后河、玉帶河、涼水河等河道按照20~50a一遇標準實施了治理。為了滯蓄由於城市建設面積增加、防洪排澇標準提高而增加的洪澇水,全流域規劃建設60餘處、總庫容為7 188萬m3的蓄滯洪(澇)區。目前,僅9處蓄滯洪(澇)區可啟用,佔規劃總滯洪庫容的32%。

3.2 城市副中心防洪體系現狀

目前,北運河僅北關閘—甘棠11 km的右堤及8 km左堤達標,佔總堤防長度的24%;運潮減河大部分河段雖達到50a一遇標準,但河道治理未與潮白河規劃河底銜接,將導致潮白河實現規劃後會有分洪不暢的問題;通州境內潮白河仍有部分堤防不滿足50a一遇防洪標準。

此外,近年來副中心周邊實施了部分中小河道治理,但由於各種原因尚未全部達標,規劃與河道配套的蓄滯洪(澇)區、泵站尚未建成。

4 副中心風險分析

為了保證城市副中心100a一遇防洪安全,規劃通過水庫攔蓄、蓄滯洪區滯蓄和分洪道分洪等措施共同作用,使副中心上游100a一遇洪峰降低至50a一遇,這就要求北運河等幹流河道達到50a一遇防洪標準即可,但北運河流域及通州境內現狀防洪體系不完善、北運河干流未全線達準、保障副中心防洪安全的“分、蓄、防”工程措施均未實施,導致副中心面臨來自流域上游的未加攔蓄的洪水風險和區域防洪工程不達標的防洪風險。

風險來源主要有:來自流域上游的洪水風險、由於北運河干流3 km無堤段造成的副中心核心區周邊的淹沒風險、以及北運河、運潮減河及潮白河等骨幹河道堤防不達標的防洪風險。

根據風險來源,分別對三種風險情況進行模擬、計算和分析。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5 北運河北關閘以上干支流50a一遇洪水組合過程

4.1 洪水風險

現狀情況下北運河流域防洪體系不完善,導致洪水不能有效控制,流域發生相同頻率洪水時實際下洩洪水量大於規劃值。為了分析副中心現狀100a一遇洪水風險,根據流域現狀及規劃防洪體系建設情況,建立北運河干支流及北關樞紐、分蓄洪區在內的一維洪水水動力模型,模擬北運河流域洪水演進情況。

4.1.1 工況設定

工況設定考慮現狀與規劃風險的對比情況,同時考慮近期部分防洪工程的建設,為了深入分析近期工程的作用,考慮對三種工況進行對比分析。

三種工況分別是:

工況1:完全現狀情況,流域、通州境內均為現狀防洪工程條件。

工況2:近期建設情況,流域上游保持現狀,通州境內建成宋莊蓄滯洪區。

工況3:規劃情況,流域、通州區境內全部實現規劃,上游規劃水庫、蓄滯洪區均建成,副中心周邊規劃的河道堤防達標、分洪工程實施。

其中,工況1考慮了現狀流域和區域防洪體系不完善,無水庫、蓄滯洪區攔蓄情況下的洪水下洩風險;工況2考慮了上游水庫、蓄滯洪區仍未建成,

但近期通州境內副中心上游宋莊蓄滯洪區建成後可滯蓄部分洪水,減小副中心的部分洪水壓力情況下的洪水風險的控制情況;工況3則是區域、流域完全實現規劃情況,通州境內外防洪規劃工程均實施情況下,主要用來與工況1、2的風險情況進行對比。

4.1.2 模擬範圍及洪水組合

模擬過程考慮現狀北關分洪樞紐分洪及規劃分洪道運行等情況,因此,模擬範圍溫榆河為沙河閘至北關閘48.1 km、北運河全段40 km、運潮減河全段11 km、潮白河蘇莊至運潮減河口22 km。

北運河流域平原區面積佔80%,中心城、昌平、順義、通州等新城及大部分鄉鎮均分佈在平原區,暴雨及洪水計算考慮最不利因素,即北運河全流域同時發生與洪水頻率一致的暴雨。設計洪水由24 h設計暴雨推求而來,暴雨產流過程考慮了現狀和規劃流域下墊面變化情況,根據流域下墊面特性採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其中城區考慮雨水管網標準提高的變化情況。

北運河洪水組合按干支流錯頻考慮,即北運河干流50a一遇洪水與各支溝20a一遇洪水組合而成。北運河干流設計洪水以通縣水文站實測洪峰流量系列頻率適線成果為基礎,先推算老北關閘上設計洪水,再對沿途匯入的通惠河、涼水河按干支流錯頻疊加進行洪水組合,並按照北運河洪水調度方案扣除北關閘分洪流量,以及考慮幹流河槽調蓄作用。各支溝洪水主要考慮幹流沙河閘下洩洪水以及各支流、區間洪水等。

4.1.3 基礎資料及參數

本次洪水模擬中流域地形基礎資料採用現狀實際情況,並考慮流域內現狀水庫、蓄洪區及各支溝滯蓄控洩情況。平原區、城區排水河道設計洪水考慮了現狀下墊面及部分雨水管網標準由1~2a一遇提高到3~5a一遇變化情況。規劃地形資料採用規劃流域及區域下墊面及規劃防洪體系情況。

由於溫榆河現狀灘地生態狀況比較好,規劃溫榆河治理主要以堤防加固為主,溫榆河河道糙率取值現狀與規劃保持一致:主槽為0.025、灘地糙率根據實際情況取值為0.04~0.05。

4.1.4 洪水模擬結果

經過模擬計算,工況1情況下,即現狀上游規劃水庫、蓄滯洪區未實施、溫榆河未治理情況下,遇50a一遇洪水時,溫榆河上游部分河段將發生漫溢,北關攔河閘上洪峰流量達到3 180 m3/s,接近規劃100a一遇值;遇100a一遇洪水時,北關攔河閘上洪峰流量為3 970 m3/s,按照北關樞紐洪水調度方案,通過分洪閘分洩1 200 m3/s,攔河閘下洩2 770 m3/s,仍超過攔河閘校核流量2 030 m3/s。

工況2考慮近期建成宋莊蓄滯洪區,北運河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經宋莊蓄滯洪區蓄滯後,北關攔河閘上洪峰流量為3 400 m /s,分洪閘分洩1 200m3/s後,攔河閘下洩2 200 m3/s,仍高於攔河閘校核流量。

工況3規劃情況下,北運河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通過上游水庫、蓄滯洪區的攔蓄以及境內宋莊蓄滯洪區滯蓄及溫潮減河分洪,北關攔河閘上洪峰流量削減至原規劃50a一遇流量2 666 m3/s,北關分洪閘分洩900 m3/s後,攔河閘下洩1 766 m3/s。

三種工況下北關閘洪水過程線如圖6所示,洪水成果如表1所列。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6 三種工況北關攔河閘100a一遇洪水下洩過程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表1 北運河三種工況洪水成果 m3/s

經計算,完全現狀情況下,100a一遇洪水時,北運河北關閘處洪峰流量接近4 000 m3/s,超過規劃洪峰流量1 304 m /s,按照洪水調度方案通過運潮減河向潮白河分洪1 200 m3/s後,北關攔河閘下洩量較北關閘規劃下洩量增加1 004 m3/s。

工況2即流域上游保持現狀、副中心近期建設宋莊蓄滯洪區,北關閘上100a一遇洪峰流量較規劃值增加734 m /s,利用運潮減河分洪1 200 m3/s後,北關閘下洩流量較規劃下洩量增加434 m3/s。

工況3即流域及區域全部實現規劃情況下,通過所有工程措施及洪水調度,北運河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北關攔河閘上洪峰流量降低到原規劃50a一遇的洪峰流量值。

可見,現狀情況下副中心洪水風險最大,北關閘上100a一遇洪水較規劃值增加33%;通州境內建設宋莊蓄滯洪區後,可緩解部分洪水壓力,但由於北運河上游洪水不能有效控制,北關閘上洪水仍較規劃全部實施情況大22%;在流域、區內全部實現規劃情況下,北關閘上100a一遇洪峰流量才可降至50a一遇值,從而保障副中心的防洪安全。

4.2 淹沒風險

為了分析北運河洪水對副中心的影響,根據洪水風險分析結果研究副中心重點區域淹沒情況 。採用二維模型,按照河道、周邊區域地形,模擬現狀及規劃100a一遇洪水時副中心重點區域淹沒風險。

4.2.1 基礎資料及模擬條件

考慮宋莊蓄滯洪區正在實施,本次淹沒風險分析僅考慮工況2和工況3兩種100a一遇洪水淹沒情況。

模擬範圍為副中心三河區間,北以運潮減河為界、東以減運溝為界、西南以北運河為界。

模擬基礎資料採用2017年實測1 ∶500~1 ∶2 000地形資料,道橋及行政辦公區部分進行過水處理。北運河河道內外糙率按照現狀下墊面情況、結合衛星影像圖,參考相關設計資料確定,如表2所列。

模擬區域DEM圖如圖7所示,本次根據行政辦公區工程豎向數據,考慮地塊墊高,對幾處地塊用地邊界線範圍內地形按不過水設置。上邊界條件採用100a一遇北關攔河閘下洩洪水過程。下邊界條件採用北運河甘棠閘處水位-流量關係。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7 城市副中心淹沒風險模擬範圍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8 副中心二維洪水演進模型地形DEM

4.2.2 工況2淹沒情況

考慮工況2情況即流域上游仍為現狀、境內建設宋莊蓄滯洪區,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北關閘下洩洪峰2 200 m3/s。洪水將從京秦鐵路上游3 km無堤段處漫溢,導致較大範圍淹沒。

洪水最大溢出流量為500 m3/s,漫溢洪水總量2 590萬m3。由於行政辦公區地面墊高,其高程比100a一遇洪水位高0.2~2.0 m,將不受淹,但其周邊區域均將被淹沒。儘管宋莊蓄滯洪區可滯蓄部分洪水,但由於流域上游大量未攔蓄的洪水下洩,北運河、運潮減河仍存在較大淹沒風險,將對行政辦公區造成威脅。淹沒情況如圖9所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9 工況2情況100a一遇洪水淹沒模擬結果

可見,在流域現狀情況下,即使宋莊蓄滯洪區建成並啟用分蓄洪,但由於北運河左堤3 km缺口, 100a一遇洪水發生時,仍將漫溢,副中心周邊淹沒水深0.2~2.0 m。

4.2.3 規劃工況3模擬結果分析

按照工況3全規劃情況模擬,北關閘100a一遇洪水下洩洪峰量將降至50a一遇,北運河左堤缺口處仍會發生漫溢,造成周邊區域淹沒。淹沒情況如圖10所示。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表2 北運河糙率取值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10 工況3(規劃)100a一遇洪水淹沒範圍

洪水漫溢最大出流量降低為34 m3/s,漫溢洪水總量也減小至158萬m3,相應的淹沒影響也大大減輕。可見,北運河流域規劃實現後,下洩洪水減小,但如果北運河3 km左堤仍不達標修築,河道仍會發生洪水漫溢,副中心重點區域仍面臨淹沒風險。

4.3 河道風險

對副中心防洪影響較大的有北運河、運潮減河、潮白河三條骨幹河道。三條河均未全線達標,其中北運河、運潮減河緊臨副中心核心區域,潮白河儘管不在副中心範圍內,但其距離副中心較近,且承接運潮減河及規劃溫潮減河的分洪任務,三條河道對副中心防洪安全均有重要影響。通過推算三條河道現狀及規劃100a一遇洪水水面線來分析其河道風險。

4.3.1 推算條件

分別採用Hec-Ras和Mike 21軟件,按照一維恆定流、二維非恆定流,推算三條河道現狀斷面情況下,工況1(全現狀)和工況3(規劃)兩種水文工況的水面線。

北運河計算範圍為北關閘—榆林莊閘,運潮減河為全段河道,潮白河為通順邊界—運潮減河口。

4.3.2 北運河

採用2016年實測河道地形,糙率根據現狀灘地植被調查情況取用0.03~0.12。經過計算,北運河主要斷面水面線成果如圖11和表3所列。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表3 北運河現狀情況、不同洪水成果河道水面線成果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11 北運河現狀河道水面線情況示意

可見,北運河現狀河道情況下,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現狀洪水位比規劃流量水位高0.78~1.04 m;規劃和現狀洪水情況下,河道左堤均有兩處會發生漫溢。

全現狀情況下,流域上游洪水不能有效攔蓄,河道洪水風險更大,100a一遇洪水時,北運河堤防京秦鐵路以上左岸無堤段、榆林莊以下部分河道會發生漫溢;兩岸堤防幾乎沒有安全超高;規劃流量情況下,河道左堤在相同位置也會發生漫溢,但其餘段堤防有0.8~1.2 m的超高。

4.3.3 運潮減河

運潮減河風險分析也考慮現狀和規劃兩種情況。按照工況1水文成果,現狀100a一遇洪水運潮減河分洪量為1 200 m3/s;工況3規劃情況分洪量為900 m3/s,另外,起始水位考慮了溫潮減河分洪後的對應潮白河規劃水位。經過推算,運潮減河水面線成果如表4所列。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表4 運潮減河兩種工況洪水位對比情況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12 運潮減河現狀情況下河道水面線示意

兩種情況下,運潮減河100a一遇洪水均不發生滿溢,堤防有一定安全超高。全現狀情況100a一遇洪水時,豐字溝以上3.5 km左堤堤防超高不足1.5 m,龍旺莊橋以上500 m右堤堤防超高不足1.5 m。其餘段堤防超高均超過1.5 m;規劃流量下,運潮減河100a一遇洪水水面線較現狀情況降低0~0.43 m,堤防超高增加為1.19~2.34 m,龍旺莊橋以上左右堤均達不到規劃安全超高要求。

4.3.4 潮白河

潮白河風險分析考慮現狀及規劃溫潮減河分洪兩種情況。

根據2016年潮白河測量斷面及河道植被調查結果推算100a一遇洪水水面線,水文帳按照原規劃設計流量,計算成果如表5所列。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表5 潮白河現狀100a一遇洪水位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圖13 潮白河現狀河道現狀及規劃流量情況河道水面線示意

可見,此段潮白河現狀可通過100a一遇洪水,堤防超高為1.38~3.07 m,其中,京平高速大橋以上部分堤防超高不足1.5 m。

潮白河規劃情況考慮溫潮減河向潮白河分洪情況下的河道現狀和河道按規劃填平下游沙坑兩種情況。發生100a一遇洪水時,溫潮減河向潮白河分洪440 m /s,潮白河溫潮減河—運潮減河段洪峰流量也相應增加440 m /s。現狀及規劃河道水面線計算成果如表6所列。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表6 溫潮減河分洪情況下潮白河100a一遇洪水位(m)

由表可見,考慮溫潮減河分洪後,潮白河現狀河道100a一遇洪水位較現狀溫潮減河不分洪情況水位抬高0.12~0.35 m。此段河道右岸堤防超高為1.26~2.95 m。按照規劃填平沙坑後,河道水位又抬高0.05~0.65 m,堤防超高進一步減小。

5 結 論

經過模擬計算和分析,副中心存在以下風險:

(1)來自北運河流域上游的洪水風險較大。由於北運河流域現狀防洪體系的不完善,上游洪澇水不經攔蓄下洩,增加了北運河洪水風險,北關閘處現狀100a一遇洪峰接近4 000 m3/s,50a一遇洪峰相當於原規劃100a一遇洪峰值。

(2)副中心淹沒風險嚴重。現狀情況下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淹沒風險較大,淹沒面積、淹沒水深和淹沒影響較大;通州境內實現部分規劃實施後將緩解洪水壓力,但仍有淹沒風險。北運河3 km無堤段是淹沒風險的主要因素。

(3)副中心周邊骨幹河道安全風險較大。由於上游洪水和堤防缺口,三條河道現狀、規劃情況均有較大風險:北運河現狀、規劃情況下 50a一遇洪水均將在左堤無堤段發生漫溢;運潮減河現狀及規劃情況不會漫溢,但上游段部分堤防均超高不足,需加強防護措施;溫潮減河分洪後副中心涉及段潮白河100a一遇洪水位將部分抬高,局部堤防超高不足。

可見,副中心現狀存在上游下洩洪水量增加、堤防缺口導致淹沒及河道安全超過不足等方面風險,通州境內實現宋莊蓄滯洪區、溫潮減河分洪道等規劃後,會降低部分風險。針對副中心防洪風險,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作為北京市中心城、副中心所在區域的北運河流域應加快全流域防洪體系的完善。儘快推進規劃實施,開展流域上游2座中型水庫、60餘處蓄滯洪澇區的建設,以促進流域防洪達標,並保障副中心達到100a一遇防洪標準,同時控洩北運河50a一遇出境流量。

(2)洪水風險分析表明近期通州境內實現“分蓄洪”工程的水文成果較接近規劃成果,其風險損失也較現狀情況小很多。應儘快推進通州區內宋莊蓄滯洪區和溫潮減河等防洪工程的建設,以降低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


水利水電技術

水利部《水利水電技術》雜誌是中國水利水電行業的綜合性技術期刊(月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以介紹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以及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技術經驗為主,同時也報道國外的先進技術。期刊主要欄目有:水文水資源、水工建築、工程施工、工程基礎、水力學、機電技術、泥沙研究、水環境與水生態、運行管理、試驗研究、工程地質、金屬結構、水利經濟、水利規劃、防汛抗旱、建設管理、新能源、城市水利、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庫移民、水利現代化、國際水利等。

北京城市副中心防洪風險研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