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電影《海豹干將》中的HALO跳傘

HALO 跳傘的起源與發展

HALO 的全稱是 High Altitude Low Opening,中文意思便是高跳低開,這項技術需要跳傘員從萬米左右的高空跳下,經過極速墜落後,在距地面1000米的時候開傘。這對於跳傘員身體條件要求、空中姿態的調整以及開傘時機的把握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電影《碟中諜6:全面瓦解》中的HALO跳傘

最早 HALO 跳傘的原型是出自美國空軍的一項研究,目的是為了研究駕駛員在萬米高空之上彈射跳傘的生還幾率。上校約翰·斯塔普(John Stapp)利用這項試驗改良了大量飛行員的裝備,從加壓服到彈射座椅,為了讓飛行員可以更加適應在高空低壓缺氧的環境。當然此時的跳傘還僅僅是停留在“高跳”的階段。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約翰·斯塔普上校

最為著名的一次試驗發生在1960年8月16日,作為 Project Excelsior 的一部分,美國空軍上校約瑟夫·凱廷格(Joseph Kittinger)乘坐氦氣球升到了102800英尺(3.13萬米)、接近地球表面的高度後跳下。

當時對高空大氣的科學研究大部分集中在3萬至16萬英尺的平流層,而凱廷格的這項跳傘高度記錄保持了將近50年,直到2012年才被菲利克斯·鮑姆加特納(Felix Baumgartner)和他所在的紅牛太空跳傘團隊打破,並在隔年被時年53歲的谷歌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Alan Eustace)再次刷新。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約瑟夫·凱廷格的驚世一跳

而從高空跳傘進化為 HALO,即高跳低開,則要等到越戰期間。彼時 CIA 遠東部門發現派往北越的特工不是被策反就是被殲滅,滲透計劃的屢屢失敗甚至讓南越政府非常挫敗。之後透過傘降下去的偵察小隊也因為情報洩漏和傘降地點被北越士兵發現而損失慘重。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越戰時攝影師Sean Flynn拍攝的跳傘中的自己

時間來到1969年,已經在越南戰場陷入泥沼的美軍開始計劃性地撤出戰場,戰場局勢開始向北越一方傾斜,地面巡邏的武裝以及防空力量讓固定降落場的機降危險係數驟升。

於是當時的美軍援越司令部研究觀察團(全稱為 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 – Studies and Observations Group,縮寫為 MACV-SOG,下文簡稱 SOG)開始研究如何在規避防空力量的同時,讓傘兵順利擺脫巡邏兵的追擊。

士官長威廉·“比利”·沃(William "Billy" Waugh)正式提出了 HALO 的傘降方法,即搭乘飛機在10000英尺(3048米)以上的高空跳下,並極速墜落至3000英尺(914米)以下時打開降落傘,這樣可以使得傘兵在免受雷達追蹤的情況下,減少開傘後在空中逗留的時間,快速降落到地面,規避北越的巡邏力量。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士官長威廉·“比利”·沃

沃的想法得到了 SOG 上校丹諾埃爾·香格爾(Dan Shungel)的支持,而由美軍各個部隊中出色的跳傘好手以及南越士兵組成的 HALO 偵察小隊——佛羅里達偵察小隊(RT Florida)正式誕生。

這支小隊成功地使用 HALO 戰術深入敵後,並且成功規避了北越巡邏武裝的搜捕,且全員返回,這也證明了 HALO 這項傘降技術在實戰中是可行的,可以讓偵察小隊往返於北越控制區執行任務。

在其後,SOG 又組建了數支 HALO 小隊執行任務,直到1972年 SOG 因為美軍徹底脫離戰場而遭到解散,最早的 HALO 也就此畫上了句號。雖然 SOG 在越戰期間執行的 HALO 任務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戰果,但是這項技術的成功卻為後世傘降任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電影《勇者行動》中的夜間HALO跳傘

在此之後,HALO 高跳低開這項技術成為了特種部隊的看家法寶,在2000年初美國主導的阿富汗戰場中就曾被多次使用。


電影中的HALO跳傘畫面欣賞


電影《冰海陷落》中的雷電交加中的HALO跳傘

·END·

GS軍事電影

帶給你真正的現代軍事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