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養殖,提高二殼成活率,養殖戶應該這樣應對!

河蟹養成階段的第一、二次蛻殼至關重要,其成功率對河蟹的回捕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河蟹蛻殼是其生長階段必需的生理過程,與蛻殼激素的分泌息息相關,較高的水溫與較長的光照時數有利於蛻殼激素的分泌。


反之,較多的陰雨天氣則對河蟹蛻殼不利。五月份恰是天氣多變的春夏交季氣候,因而如何根據天氣調整應對不利因素是第一殼管理的重點。


河蟹養殖,提高二殼成活率,養殖戶應該這樣應對!


首先,做好蟹池肥水。


有水色的水體,保溫效果好,水溫可高於清瘦水體0.5~2.0℃。另外可以降低水體透明度,抑制青苔的滋生。螺螄投放可於第二次蛻殼結束後進行,螺螄出色的淨水能力使得池水透明度增加,會使青苔滋生,因此也要注意水草的生長情況。


早期肥水可以促進藻類的繁殖,培育浮游動物,為苗提供開口餌料;豐富藻類可調節水體透明度,避免陽光的直射,控制青苔的生長。EM菌配合有機肥,養殖前期使用,有益菌分解有機質,為水體藻類提供充足的養料,促進藻類繁殖。低溫期間,使用em菌肥水培菌,抑制青苔,穩定水環境。

EM菌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廣泛認可。但是EM菌發酵好的原液使用起來成本較高,而且經過廠家經銷商長時間儲存,菌的活力也會下降。近幾年市場上比較受到養殖戶歡迎的是EM菌菌種。養殖戶購買回去後可以自己擴培。自己發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來成本低,而且現發酵的的菌液數量多活性好。那麼在選擇EM菌菌中的時候大家要關注菌種的好壞。一般而言,判斷菌種好壞有一個最簡單的指標pH值。因為EM菌種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較低說明乳酸菌含量豐富,也就意味著整體的EM菌活性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種,如果可以達到3以下就算是質量特別好的EM菌種了。



河蟹養殖,提高二殼成活率,養殖戶應該這樣應對!


其次,注意河蟹蛻殼期間的巡塘工作。


河蟹在白晝和夜間都會蛻殼,主要在子夜至次日8時這段時間內進行,黎明時分為高峰時段。


通過對河蟹舊殼的收集、分析,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信息,比如河蟹舊殼的厚重與否(河蟹新殼完成前會從老殼的內表皮層吸收鈣離子,舊殼較重則預示新殼會發生軟殼)、河蟹還可以蛻幾殼(第Ⅵ腹節寬度與第4、5節輪間的寬度比例是具有數字經驗)以及蛻殼完整度。

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必要元素,人類每天也需要補充大量的維生素。由於人類腸道的構造,消化能力較強,一般的維生素製造為普通的顆粒。但是水產動物,如小龍蝦、螃蟹和南美白對蝦等動物腸道較短、吸收能力較差,因此維生素的顆粒越小越容易吸收。國外最新的技術是將維生素製造為納米級別的顆粒,這樣水產動物的吸收率就大大提高。其次,納米級的維生素水溶性好,無論是拌料還是潑水使用效果都要好很多。


另外,巡塘者也可以觀察具有蛻殼異象的河蟹,並採用相應的應對措施,比如細菌感染。


第三,加強河蟹的餌料管理


河蟹覓食主要依靠觸角上的化感器—感覺毛接受化學刺激,尤其是第一觸角外鞭上的接觸化感器——管狀感覺毛數量多而密集,在覓食過程中活動明顯。


幼蟹在傍晚至20:00 時攝食量最大,0:00~ 4:00 時幾乎停食, 下午16:00 時攝食量又逐漸升高。


16:00~ 17:00 時投餵一次即可,一日投餵量在飽食量85% ~ 100% 時河蟹生長最好。


以喜食飼料為例料為食, 4 月份幼蟹的投餌率5% ~ 7%為宜。可利用河蟹的爭食習性,堆撒更有利於早春的攝食(便於查料,根據剩餘情況調整每堆粒數,以50粒/堆為宜)。


河蟹養殖,提高二殼成活率,養殖戶應該這樣應對!


第四,使用加工精良的膨化飼料拌飼(多維等)河蟹,吸收效果較好。


澱粉糊化度大大提高的膨化料內部,具有疏鬆多孔的結構,藥粉可最大程度地浸入飼料內部,提高了河蟹對拌飼藥物的吸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