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在一場好友的聚會中,朋友小方坦白她結束了2年的婚姻生活,這讓我們幾個人都感到不可思議,畢竟小方當初是嫁給了愛情。


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小方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渥,自己又是有能力的女人。相比之下,她的男友在各方面都略輸一籌。門不當戶不對的,小方的父母不同意他們在一起,但耐不住女兒的喜歡,就同意他們結婚了。

一開始,有愛情的滋潤,兩人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差距越來越大,爭吵,矛盾也不停地上演著。

小方的老公嫌棄小方太強勢,不夠溫柔,男性尊嚴受到了傷害,最後出軌女同事,結束了這場以愛為名的婚姻。

經歷了一場婚姻,小方似乎變得通透了。她說:“幸福的婚姻=金錢+愛情,若只是選擇其中一個,那麼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擁有這樣完美的婚姻,只存在極少數好運的人或者出現在小說裡。

這讓我想到《傲慢與偏見》裡面達西和伊麗莎白的結合。他們的婚姻是在優渥的經濟基礎上擁有愛情,羨煞旁人。


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作品中一部久負盛名的小說,於1813年發表,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這本小說曾在1940年,1995年和2005年3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搬上熒屏。同時這本小說也是簡·奧斯丁本人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她用自己的經歷和想象力描繪了3種婚姻:

·以柯林斯夫婦為代表,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婚姻

·以維克哈姆夫婦為代表,始於性吸引的婚姻

·以達西夫婦和賓格利夫婦為代表,在優渥的經濟基礎上擁有愛情的婚姻

毫無疑問,第3種婚姻是簡·奧斯丁理想中的婚姻,雖然在現實中她一生未婚,雖然在她所處的時代擁有這種完美的婚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在現代社會中也很難實現,但她仍然想讓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圓滿。


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從這可以看出,簡·奧斯丁對伊麗莎白的偏愛,而伊麗莎白存在某種象徵意義,象徵著簡·奧斯丁的另一種人生。

一、背景

很多人都把婚姻當做第二次投胎。出生貧窮的人渴望娶或者嫁一個有錢的人家,擺脫窮苦的生活。有錢的人家希望攀上有權力的人家,強強聯合,獲得雙贏。

在簡·奧斯丁生活的時代,這種現象更是頻繁,把婚姻當成一場交易,各取所需。

對於英國的上層階級來說,如亨利八世和他六位王后的恩怨所展示的那樣,婚姻是鞏固權力和獲取金錢的工具;對於中下層階級,從男方的角度來看,娶妻是為了傳宗接代,從女方的角度來看,嫁人是為了三餐有著落,生活有保障。

而簡·奧斯丁筆下的伊麗莎白也正是處於和作者一樣的處境。

《傲慢與偏見》開篇第一句:“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與之相對應的,沒有財產的姑娘,需要嫁一位有錢的單身漢才能幸福,這似乎也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在眾人眼裡,有一個“舒適的家”就是一個姑娘最好的歸宿,但舒適的家需要有金錢的保障,所以金錢成了談婚論嫁的資本。

在小說裡,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鄉土文化充滿了“男尊女卑”的氣息,最顯著的表現是女兒沒有財產繼承權。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班納特太太操心五個女兒後半生的幸福,想方設法地為她們物色有錢的單身漢。

二、不管是簡·奧斯丁還是伊麗莎白,她們對婚姻的抉擇都是出奇的一致

1、沒有愛,是堅決不能結婚的

“任何事物都比沒有感情的婚姻來得好……這句諺語不是我說的,但你必須清楚地瞭解,失望會使人陷入絕境的。”

這是簡·奧斯丁寫給侄女範妮的“婚姻忠告信”裡的一段,可見簡對婚姻的嚴肅態度:沒有愛就不能結婚


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簡·奧斯丁

而在現實中,簡·奧斯丁一直貫徹她的婚姻觀。有一次,一位家產頗豐的紳士哈里斯向她求婚,當時簡·奧斯丁已經27歲了,而哈里斯才21歲,有一個華麗的莊園和一千畝地,這在眾人看來是多麼好的一樁事。簡答應了,但翌日便反悔了。原因是自己不愛他,無法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

小說裡,伊麗莎白有兩次被人求婚的經歷,但都被她拒絕了。第一次,伊麗莎白拒絕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為這只是一次交易——無關感情,儘管對方是一個四五千英鎊的有錢牧師。


簡·奧斯丁與伊麗莎白: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了圓滿

拒絕柯林斯後的伊麗莎白

第二次,伊麗莎白又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因為自己的偏見,也因為達西的傲慢,傷了她的自尊。要知道達西的年收入有一萬英鎊,但伊麗莎白並沒有改變決定,而她的母親聽到她的決定差點氣暈過去。

不管是簡·奧斯丁還是伊麗莎白,她們對自身都有清醒的認知,都把婚姻看成一件神聖的事情,不摻雜任何世俗利益,不為金錢結婚。這也解釋了簡·奧斯丁為何如此偏愛伊麗莎白了。

三、經歷相似,三觀一致的她們,結局卻不一樣

相信看過小說或電影的人都知道,最終伊麗莎白放下了偏見,而達西也在她面前放下了傲慢,兩人走到了一起,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但現實中的簡·奧斯丁卻沒有伊麗莎白那麼幸運,她一生寫了那麼多結局美滿的愛情故事,卻沒有遇到她的“達西先生”,一生未婚。在1817年,奧斯丁抱病在身,不久後便去世了,逝世時僅為41歲。

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差距的,然而作家們往往會讓現實中的遺憾在書中得到圓滿。正如伊麗莎白就是幸運的“簡·奧斯丁”,在另一個世界和“達西先生”相親相愛。

四、結語

有人說: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觀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勾勒出人們理想的婚姻生活。人窮盡一生無非是在追求充滿愛和幸福的人生。

而簡·奧斯丁和她的作品正是這種觀念的代言人。

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曾經這樣評價簡·奧斯丁的作品,他說:“一百多年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

可以看出簡·奧斯丁的婚姻觀對後世影響極大。就像她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歷經幾個世紀而不衰,每次品讀,都能引起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對愛情和婚姻思考。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值得我們一再品讀。

(本文為瓶子裡的小星星原創,本文的圖片均來源於網絡。瓶子裡的小星星:崇尚自由,熱愛生活,用文字暢寫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