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前段時間,樂高公司和維也納中央墓地的葬禮博物館聯合推出了一款以葬禮為主題的積木玩具。

維也納中央公墓是維也納最大,也是全歐洲第二大公墓。這裡安葬著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世界名人。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而這裡的葬禮博物館,以其壓抑和陰森著名,是當地一家頗具特色的博物館。館內收集有歐洲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喪葬儀式及火葬場設施,使人們瞭解到歐洲各國的喪葬習俗。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這裡來參觀的遊客,不僅可以躺在棺材裡供別人拍照,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活動。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據報道,此次推出的葬禮主題玩具有三個套裝:由墓碑、墓坑、挖掘機和墓園工作人員組成的墓園套裝;包括焚化爐和棺材的火葬場套裝;悲傷家庭套裝裡有父母和孩子的人物形象、一個死者和一具骨架。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墓碑、挖掘機等套裝)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焚化爐和棺材的火葬場套裝)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悲傷家庭套裝)


主題設計的涵蓋流程為焚化、入土為安和最後的送別。每個套餐售價在50歐元到90歐元不等。

雖然樂高已經盡力用一種卡通的方式把死亡和葬禮表現得相對輕鬆,但這套以黑灰色為主色調的積木,還是和以往樂高色彩明豔的活潑風格有很大差異,產品推出後在網絡上也引發了熱議。

不少網友表示葬禮樂高玩具“是一個很好的設計”,一起搭積木可以更好地打開話匣子,更好地“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必經的過程”。但是也有家長擔心,會給心智不夠成熟的孩子心中留下陰影,認為這些葬禮場景設置太“病態”。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也有網友直言,這個玩具在中國沒有市場。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誠然,在我們國家,死亡是一個避諱的話題。雖然我們有清明節這樣祭奠逝者的節日,但我們平時在正式場合和飯桌上,是不會輕易談論死亡這個話題的。

“忌諱”是一個主要原因,尤其在老人面前,談論死亡就會被視為一種冒犯。

西方有上天堂下地獄的說法,但中國人大多沒有宗教信仰,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實用派的唯物思想。一個人死去了,就是真正地離開了,沒有輪迴和歸宿。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親人的離去,我們往往會經歷相當痛苦的折磨。

好在這幾年,關於生死主題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紀錄片《人間世》就是一個例子。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這部紀錄片以醫院為拍攝原點,聚焦醫患問題、生死選擇。通過紀實拍攝的方式,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醫患生態和生死常態。

再例如之前上映的動畫《尋夢環遊記》,它通過感人的故事和關於逝者的主題,讓很多成年人在影院哭成了孩子。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巖松曾經在一次專題圓桌會上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死亡什麼時候會到來”、“如何面對生死告別”,這些問題從來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上。

在醫療問題上,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飽受病痛的折磨,但家屬也不願接受舒緩治療,因為我們的社會觀念是,放棄治療會被視為不孝。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只有讓孩子學會直面死亡,未來才能從容不迫的和命運對抗,珍惜生命,書寫自己的人生。

在生死的教育上,外國的父母可能會做得比中國的父母要好。

一位歐洲的媽媽參加了學校舉辦的一個親子活動,活動地點是在殯儀館進行的,她和年僅9歲的兒子一起經歷了一場“生離死別”:她躺進一個棺材裡,在棺材漸漸要合上棺蓋的時候,兒子立即嚎啕大哭:“媽媽,不要離開我!”

而對於她的兒子而言,經過了這一次的模擬後,之前稚氣、嬌氣的他突然間似乎長大了,他對於“死亡”沒了那種恐慌,變得更為淡然,在生活中對媽媽更會表達感恩與愛意。

死亡教育,並非是專門談論死亡的現象,而是我們教育孩子要更加註重生命中的那些小事——陪伴和珍惜。讓孩子懂得死亡的無情,才能懂得生命的意義。

白巖松:中國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這個


Unibase獨角基地

——————

一家專注於以遊戲教育形式推廣編程及

STEAM教育的科技公司。

官方網站:https://www.aiinn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