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史】影响今唐山一带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靖难之役”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最初定都于应天(今南京)。明朝初期影响今唐山一带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靖难之役”。



靖康之役

【唐山史】影响今唐山一带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子孙25人为王,领兵分驻各地,称为藩王,其中驻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强大。1399年朱元璋去世,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因所用年号为“建文”,故又称建文帝。几位大臣建议削除藩王,以免威胁皇权。建文帝采纳其议,陆续削除了几个藩王。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先发制人,以清除皇帝身旁奸臣的名义起兵直指应天朝廷。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持续数年,波及北方及江淮广大地区,顺天府蓟州和永平府滦州一带是主战场之一。

燕王朱棣降服北平周围各州县后,进而攻占卢龙、滦州,又很快分兵南下。燕军在今唐山一带同大宁王朱权的军队和辽东军厮杀了数年。先是大宁王派兵从喜峰口突人长城,进攻遵化,燕军在迁安钓鱼山大败之,大宁王归顺燕王;后辽东军围攻永平府府城卢龙,攻占昌黎、滦州,燕军在乐亭汀流河大败辽东军。到1402年,辽东军全被燕军击退,今唐山一带尽归燕王。

与此同时,燕军在南方攻陷应天(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结束。

1403年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使永平府所属的滦州、乐亭、昌黎、迁安等州县土地荒芜,人口流散,史载“人物凋耗,土地荒旷,旧有存者,十仅二三。”恢复农业生产就成为首要任务。为此,明成祖采取了移民屯田和卫所军队开荒的措施。


未解之谜——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唐山史】影响今唐山一带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靖难之役”

传说朱元璋临死之前,不放心朱允炆,便交给自己的贴身太监一个密匣,称如果皇太孙一生平安无事,不要打开这个匣子,如果发什么紧急情况,就打开这个匣子,它会告诉你怎么做。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正是这些离奇的小故事,更加增添了建文帝下落的神秘色彩。


燕王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没有找到建文帝,便命人仔细搜查寻找建文,宫里的太监说说建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跳入火中自焚了,并从火堆里找出一具尸体指认说是建文帝。朱棣假惺惺的痛哭一番,说自己只是要清理奸臣,并不是要皇上死。然后,以皇帝礼将其厚葬,但是,在正史的文献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建文帝陵寝的记载,而且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曾亲口说过建文无陵。


因此,废墟中的那具焦尸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没死,没死的话他又逃到了哪里?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朱棣本人也持有怀疑,后世史家和民间传说更是众说纷纭,离奇万分。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南京,到了贵州的一个寺庙当了和尚。据说,在燕王朱棣围城之后,建文帝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为防被俘受辱,建文帝决定自尽殉国。这时,突然有一个太监跑了过来,他告诉建文帝,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匣子。建文帝听后,急忙命这个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匣中还有一封信,上面写道"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这是太祖皇帝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今天,传此密匣,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从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密匣的指示建文剃发做了和尚,从鬼门逃出宫去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游行四方的僧人生活。


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慌称建文帝以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 "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后来建文皇帝逃到海外的消息不胫而走。李挺知道后立即汇报到了明成祖那里,大权在握的明成祖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建文皇帝。于是他命令李挺同郑和一起下西洋,继续寻找传说流亡到海外的建文帝。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此,每一种说法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