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說"一鯨落,萬物生"?

一鯨落,萬物生。

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

  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

我國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說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拍攝到的鯨落圖像。(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偉供圖)  

  什麼是鯨落

  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為深海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萬物的生存,有賴於生態循環系統。海洋生物自然也不例外。

  “當鯨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最終會沉入海底,並在此過程中形成一個獨特的深海生態系統,生物學家稱這一過程為鯨落(Whale fall)。”李松海說,在研究中,鯨落是個統稱,鯨的屍體、屍體墜落的過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態系統等統稱為鯨落。

  如果把深海海底比作荒漠,與深海熱液、冷泉一樣,鯨落如同荒漠中的“綠洲”,也好似一個“移動中轉站”,為海底生物提供補給。國際上對鯨落的研究始於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科考人員乘坐潛水器首次發現海底的鯨落生態系統,隨後科學家們逐漸開始探索這一另類生態系統之謎。

  海南日報記者從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官方網站了解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依靠鯨落生存。

  生於海、死於海、反哺海,鯨落是一種詩意而悲壯的存在。據說,鯨是有靈性的,當它預感到自己臨近死亡的時候,會悄悄找一片生物貧乏的海域,然後靜靜地、孤獨地等待最後時刻的來臨。而後,它那龐大的身軀便沉向漆黑的海底,以鯨落的形式回饋養育它的大海,也以這樣一種形式“重生”。

  地球大部分能量來自太陽能,少部分來自地熱能,而深海里能量缺乏,生物稀少。“鯨落的出現為深海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李松海說,更重要的是,鯨落還促進了海洋上層有機物向海洋中下層的運輸,在海洋碳匯中發揮著作用,可以促進深海生物的繁衍和發展。

  因此,有人稱鯨落為“鯨類動物送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鯨落什麼樣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發現一具約3米長的鯨類動物屍體,初步判定為熱帶斑海豚,具有長期觀測價值

  TS16航次從3月10日開始,4月2日結束,在22天的有效時間裡,“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連續執行了22個潛次,圓滿完成各項科考任務。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深海生命與生態過程”創新團隊承擔的“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的關鍵過程及驅動機制”項目,是TS16航次執行的科考任務之一。作為重要成果之一,項目科研人員首次在南海發現了鯨落,這也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

  在南海1600米深處,科研人員發現一具約3米長的鯨類動物屍體,身體的大部分肉質已經被其他生物吞噬,只留下了尾部少量的肌肉。

  TS16航次共同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偉介紹,他們這次發現的鯨的屍體附近有數十隻白色鎧甲蝦、紅蝦,以及數只鼬䲁魚,在鯨尾部,還觀察到有鼬䲁魚在撕扯肌肉。

  他們推斷,這很可能是一頭死亡不久的鯨,鯨的屍體分解尚處在移動清道夫階段,也就是鯨的屍體分解的第一階段,鯊魚和螃蟹等食腐動物在清除鯨的軟組織,該鯨落的降解時間可能並不是很長,具有長期觀測的價值。

  此次科研人員發現的鯨落位於南海中部海山上,根據鯨落的整體形態特徵,研究人員初步估計是一具小型海豚的屍體,從骨骼的形態初步判定為熱帶斑海豚。

  據介紹,鯨是所有鯨目動物的統稱,又分為齒鯨亞目和鬚鯨亞目動物。齒鯨亞目包括各種小型海豚(體型長度一般在2米至3米)和大型齒鯨(體型長度一般在3米至5米以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體長可達20米左右),如抹香鯨、虎鯨、喙鯨等。

  更多未知待解

  此次發現鯨落,對深海生態系統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還有更多疑問需要經過進一步科學研究來回答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鯨落,之所以說具有長期觀測價值,是因為鯨落從形成到最後完全分解,需要幾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李松海說,這期間它不僅可以改變鯨落所在地的環境和生物種群分佈,甚至可以影響到新物種的演化。

  鯨的屍體分解要經歷哪些階段?第一階段被稱為移動清道夫階段,也就是鯊魚和螃蟹等食腐動物清除鯨的軟組織;第二階段為機會主義者階段,如蝸牛和蠕蟲等異養動物在鯨落周圍的沉積物中定居下來,吃鯊魚、螃蟹等食腐動物吃剩的“魚骨肉”;第三階段就是化能自養階段,鯨骨腐爛時產生硫化氫,某些細菌可以直接從硫中獲取能量,而較大的生物則依賴於生活在它們體內的減硫細菌。

  鯨的屍體分解的三個階段,支持著從大鯊魚到微小細菌等生物群落的演替。這也是鯨落被認為是維持深海生命和生態的驅動性食物來源的原因。

  “鯨落對深海生命和生態過程以及海洋有機碳循環產生的長遠影響,是海洋科學家們關心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李松海介紹,目前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此次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對深海生態系統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海洋中,年復一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鯨落,到底會對海底生物的遷徙和進化產生何種影響?而隨著全球環境變化等因素,鯨類數量減少,鯨落的形成遭到破壞,鯨落的消逝又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些問題,都需要經過進一步科學研究來回答。除了鯨落,深海中還有許許多多秘密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