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之鄉”“掃黃打非”進基層工作成色更足

豐富活動內容

“掃黃打非”工作融入文化品牌體系

積極開展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書畫院、二十四孝走廊、民俗記憶館……各種文化設施覆蓋鄉村,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認識、形成共識。夜幕降臨,臨沭縣趙莊的文化廣場上,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伴著美妙的旋律,點著腳、叉著腰、彎著手、快樂起舞,另一邊趙莊大舞臺文化演出已經開始了。臨沭縣“一村一年一場戲”演出有252場、“一村一月一場公益電影”放映2832場次,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得蓬勃開展,有力地改變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自“掃黃打非”進基層開展以來,文化演出融入了“掃黃打非”宣傳內容,電影播放前也插入了“掃黃打非”宣傳片。如今,“掃黃打非”文化宣教培訓、讀書看報、唱小戲、看電影、跳廣場舞等文化活動,充實了他們的生活,也提升了群眾文化滿意度。初步形成“農民主體、社會合力、自我發展、常態管理”的模式,公共文化資源“活”起來了,公共文化服務“動”起來了,“掃黃打非”融入進來了。

傳承人文精神

意識形態工作主陣地持續鞏固

注重將“掃黃打非”工作與沂蒙紅色文化、柳編文化等傳統文化相融合,既傳承了人文精神,又牢牢把握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及時將黨的十九大精神、“掃黃打非”、美麗鄉村建設等內容,融入各類文藝創作中,引領鄉風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原創舞蹈《撲蝴蝶》成功入圍全國第九屆“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請回老區看一看》榮獲“放飛中國夢·相聚在北京”2015全國大型音樂展演作曲銀獎;歌曲《我的家鄉》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入圍優秀作品獎;國畫《沂蒙山高》榮獲第三屆“貝杉杯”全國書畫作品大賽二等獎、《沂蒙人家》榮獲第四屆“海峽杯”全國書畫作品展二等獎;創辦了“百家講沭”“追沭往事”等專欄,通過臨沭人講臨沭故事,挖掘推廣本土文化,打造臨沭人的精神文化家園。臨沭文化的軟實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健全體制機制

進基層工作有聲有色

臨沭縣抓牢抓實各項工作措施,以文化建設為基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掃黃打非”成果,努力開創“掃黃打非”工作新局面。明確成員單位職責分工,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了“掃黃打非”領導小組工作制度、“掃黃打非”工作責任制、“掃黃打非”考評辦法等,確保“掃黃打非”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安排專人負責,編制配套的“掃黃打非”進基層上牆制度,做到統一、規範,力爭年底高標準完成建設目標任務。

今年以來,臨沭縣把“掃黃打非”進基層工作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有機融合,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開展基層“掃黃打非”工作。藉助道德講堂、農家書屋、書畫院、二十四孝走廊、民俗記憶館等,擴大“掃黃打非”影響,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書法、戲曲、民俗記憶等載體,使“掃黃打非”宣傳教育深入人心。

11月15日,記者來到“鑽石之鄉”臨沭,臨沭縣共有9個鎮街、236個村居、126家監管服務單位,其中文化企業包括37家印刷企業、7家娛樂場所、23家網吧、3家電影放映場所、25家書店。今年來,在市“掃黃打非”辦的直接領導下,在臨沭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安排下,臨沭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掃黃打非”工作的部署,全力抓好日常監管工作,以文化振興為落腳,用文化建設紮實帶動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為全縣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臨報融媒記者 王文卿


“鑽石之鄉”“掃黃打非”進基層工作成色更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