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2019 冠狀病毒病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專家共識》解讀

【編者按】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領銜11大學(協)會分會組織近百位戰疫前後方心肺復甦領域專家,制定《2019 冠狀病毒病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專家共識》,本期《疫線觀察》,將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王立祥教授進行解讀。

在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史中,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相關心搏驟停(CA) 已成為威脅生命健康的元兇。COVID-19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部分患者發展成重症和危重症,多在發病1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等,最終多器官衰竭(MOF)死亡。

結合COVID-2019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點,如何因人而異地制定COVID-19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CPR)方案,以指導臨床救治,提高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是中國心肺復甦工作者的使命擔當。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領銜11大學(協)會分會組織近百位戰疫前後方心肺復甦領域專家,依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指導原則,遵照《2016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彙集國內外新冠肺炎研究的最新成果,以COVID-2019患者生命需求為導向,從臨床解決心搏驟停這一急危重症問題出發,力求探索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發生發展的變化規律,改進美國心臟協會“從救到救”的生存鏈模式,讓CPR貫穿於整個全心搏驟停週期生存環理念。從全心搏驟停週期考量,將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劃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將心搏驟停關口前移及後延,依期賦予預防原發高危因素、預防繼發高危因素、預防誘發高危因素等“三預”方針,標準化、多元化、個體化等“三化”方法,復生、超生、延生等“三生”方略,制定《2019 冠狀病毒病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專家共識》,並於日前在《解放軍醫學雜誌》發表。

王立祥:《2019 冠状病毒病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解读

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 CPR生存環

王立祥:《2019 冠状病毒病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解读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SSN 0577-7402,CN 11-1056/R

《共識》闡述了心搏驟停前期“三預”方針,關口前移把好心搏驟停預防。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前期是指COVID-2019患者未發生心搏、呼吸驟停前的時段。狹義上指發生心搏驟停前極短暫的先兆症狀時間,往往只有數分鐘至數小時。此處定義的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前期涵蓋COVID-2019患者真正出現心搏驟停前的整個時間過程,主要針對心搏驟停原發、繼發及誘發高危因素採取的三預方針即COVID-2019原發心搏驟停預防(暴發性心肌炎、血栓、心肌梗死)、COVID-2019繼發心搏驟停預防(低氧血癥、休克、肺栓塞、腦卒中)、COVID-2019誘發心搏驟停預防(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張力性氣胸、藥物毒性、心理應激)等。臨床上部分COVID-2019死亡患者,若可早期識別和積極干預,常常是可避免死亡的,通常被稱之為可預防性死亡。目前COVID-2019的治療主要是支持、對症、抗病毒、氧療和保護重要臟器等,在此基礎上,強化“三預”方針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環節。《共識》描述了心搏驟停中期“三化”方法,多法並舉降伏心搏驟停病魔。

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中期是指對COVID-2019患者心搏、呼吸驟停期間進行初級或高級生命支持的時段。根據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的規律及特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採用標準化方法(標準防護與復甦實施原則、氣道管理與呼吸支持、胸外按壓與電除顫、復甦藥物)、多元化(機械復甦、腹部提壓心肺復甦、E-CPR)和個體化(老年患者、急進患者、醫務人員、疫情防控人員)並重的“三化”CPR方法,既要注意CPR實施者的個人防護,也要保證心肺復甦的質量和效果,以最大限度提高搶救成功率與生存率。

《共識》敘述了心搏驟停後期“三生”方略,起死厚生重塑心搏驟停轉歸。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後期是指針對COVID-2019患者經過初級或高級生命支持及自主循環恢復(ROSC)或復甦終止後的時段。從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患者病理、心理、倫理的全生命週期考量,實施復生(ROSC判斷、氣道管理、呼吸氧合、循環支持、鑑別診斷)、超生(細胞因子風暴綜合徵、免疫治療、連續性腎替代治療、營養支持)及延生(恢復期血漿捐獻、幹細胞移植研發、規範屍體解剖)的“三生”方略,以使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患者獲得最佳生命之轉歸。

面臨疫情全球暴發及新型冠狀病毒變異的今天,與這一元兇博弈、與生命賽跑將是一場長期的持久戰。在抗擊肺炎疫情的決戰時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甦專業委員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等匯同中華預防醫學會災難預防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衛生應急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第一目擊現場救護專業委員會、北京醫學會災難醫學與心肺復甦分會、湖北省心臟猝死防治救中心、全軍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心肺復甦學組、武警部隊危重病專業委員會、國家衛健委主管《醫學參考報心肺復甦學頻道》編輯委員會、國家軍地援鄂抗疫醫療隊組成《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專家共識》編寫委員會,集智攻關制定本共識,築起防、治、救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心”長城。

本共識著重強調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前期預防原發、繼發、誘發高危因素的“三預”方針,貫穿了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 CPR系統觀這一主線;著重把握COVID-2019相關CA中期的標準化、多元化、個體化的“三化”方法,鑄造了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 CPR整體觀這一主體;著重關注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後期的復生、超生、延生的“三生”方略,凸顯了COVID-2019相關心搏驟停 CPR發展觀這一主題,全方位、全過程、全立體地詮釋了中國特色CPR方案的內涵與外延。本共識代表了戰疫前方、後方CPR學者及相關研究團隊的學術觀點,對於最大限度降低COVID-2019病死率,乃至今後對傳染性疾病相關心搏驟停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具有現實與長遠指導意義。

王立祥:《2019 冠状病毒病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解读

王立祥,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甦研究院院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首批成員。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科學普及分會副會長、中國醫院協會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醫學參考報心肺復甦學頻道》主編、《醫學參考報全科醫學與精準健康傳播頻道》主編等職。中國心肺復甦與中華精準健康傳播指南制定者、腹部心肺復甦學創建者、525+CPR工程與百千萬億平安精準健康工程發起者。戰疫至今,於網絡報刊雜誌發表文章129篇。享受軍隊優秀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被評為健康中國十大年度人物、國之名醫,獲《醫師報》金筆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