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位宰相,其才智可比张良,历事四朝而功成身退

唐人李泌,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其才智高超,谋略出众,以从容谏言周旋于君相父子之间,晚年,见机隐退,保全一生政治生命,其智可比汉初之张良。观其一生事迹,约有四件事可以称述。

唐代有一位宰相,其才智可比张良,历事四朝而功成身退


一、年少时,聪敏异常,有神童之誉。

玄宗时,召佛、道、儒三教论难,员俶九岁,能升座辩论,口若悬河。玄宗惊奇,问他:童子中能有人和你相比吗?俶说:“臣舅子李泌”。玄宗即命召见,时方与宰相张说在观弈棋,玄宗命张说试其才能。说指棋要李泌赋“方圆动静”。以棋作比喻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即刻回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其聪慧夙成,获得了玄宗、张说、张九龄君相的赞赏。这是他日后政治上跃升的起点。


唐代有一位宰相,其才智可比张良,历事四朝而功成身退


二、政治上敏感,有先见之名,能觉察到盛世乱象。

他供奉东宫时,便曾以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专权误国。及安禄山造反,陷洛阳,取长安,肃宗问讨贼之计。李泌料事明察,他说:“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州),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这是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敌进我退,敌疲我攻,把战线拉长,使敌首尾不能兼顾,待敌自疲,然后出奇兵直捣其巢穴。

唐代有一位宰相,其才智可比张良,历事四朝而功成身退


肃宗急于求成,欲速取长安,怀疑这样做太缓慢了。李泌认为取两京易,但很难捣贼根本,消除其祸患。他说:“必得两京,则贼再强,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碛西突骑、西北诸戎耳。若先取京师,期必在春,关东早热,马且病,士皆思归,不可以战。贼得休士养徒,必复来南。此危道也。”肃宗急于求成,未听李泌之策,虽取两京,后仍再陷,战事迁延多年,及安史平定,由于未捣其本根,终酿成此后河北三镇的割据。借回纥兵的结果是造成回纥求索财物不已,伤财疲民,形成朝廷一大负担。

三、处君臣父子疑难之间,解危为安。

肃宗即位后,对过去产生的怨恨事件欲加追究,把李林甫、杨国忠以来为玄宗所信任的诸人治罪。李泌劝他以大局为重,安定团结,全君臣父子之人情。他说道:“臣念……上皇(指玄宗)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一席话使肃宗有所感悟。又两京平定,肃宗欲奉玄宗回长安,自请退位归东宫以遂为臣子之道。李泌认为这是不近人情的虚话、假话,很难使玄宗相信,且会增加父子间的猜疑。他说道:若如此,“上皇不来矣。人臣尚七十而传,况欲劳上皇以天下事乎。”泌乃易书为群臣联名上奏章,称天子恩恋着对上皇晨昏奉安,请早回长安以就天子的奉养。这就是实事求是的话。难道做了拥有大权的皇帝能自动退位给年过七十的老爸?这岂太不近人情?玄宗初得奏章时,回答肃宗,我不来长安了,给我剑南一道自养也就足了。及收到了李泌所拟的百官奏章后,才放下心来,说道:“吾方得为天子父”。由此玄宗才转疑为喜,打点着回长安了。李泌的计谋缓和了他们父子自马嵬兵变后所产生的矛盾和猜疑。使得玄宗、肃宗父子达成谅解,得以再度相会。

唐代有一位宰相,其才智可比张良,历事四朝而功成身退


再则,李泌在德宗、舒王和太子(日后的顺宗)之间能在继承人问题上忠言直谏、至以死争,终于成全了太子的顺利接班。

太子妃萧氏是郜国大长公主(肃宗之女)的女儿。郜国夫死,不欲守寡,与多名美貌官员有染,以淫乱被德宗禁闭于宅第,她又作厌蠱,被人告发,事与东宫有关。德宗切责太子,且欲废太子,立侄舒王为继承人。太子惧,请与萧氏离婚。德宗召李泌议论此事,告之曰:“舒王近已长,孝友温仁”。泌应道:“陛下唯有一子,奈何欲废之,而立侄。”德宗怒道:“卿何得间人父子,谁语卿舒王为侄?”李泌对答道:“大历初,陛下语臣。……今陛下所生之子犹猜疑,何有于侄?”德宗道:“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对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使太子废,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杀之,泌不吾谏,吾亦杀尔子’,则臣绝祀矣。虽有兄弟子,非所歆也。”李泌又引历史上废立太子的事为鉴戒反复劝说德宗要平心静气,再慢慢思考,切勿一时意气冲动,作出为之后悔的决定,且愿以身家性命保太子,先后执争数十次,终于使德宗回心转意。

李泌处于君臣父子猜疑之间,以其不顾家族性命,忠心事君,以历史为鉴戒,譬之以人情,弥补了德宗与太子间的缝隙,保太子得以继承皇位,实是难能可贵。

四、李泌善于进退,保全自己。

李泌处在玄宗末年,受到权奸杨国忠的疾恨、排斥,后来在肃、代、德三朝,先后又遭到宰相张延赏、崔圆、元载及权宦李辅国等人的猜忌和排斥,但他在得失进退、荣辱上均能以其才智化险为夷,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不倒翁。尤其是碰到猜疑成性的雄主德宗仍以其谅直忠恳的言词打动他,确实不易。最后,卒能明哲保命、全身而退。

唐代有一位宰相,其才智可比张良,历事四朝而功成身退


李泌在政治上的才智可说是第一等人,可与汉初谋士张良相并论。但他大言誇诞及牵拘阴阳杂说、时日禁忌等亦遭人诟病。但瑕不掩瑜。唐臣柳玭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给予了好评。《新唐书》本传说到他“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这是点到了他出众才智的要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