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據新聞報道,疫情期間,心理諮詢熱線收到不少焦慮媽媽們的求助,甚至廣東省一個醫院就接到了媽媽們300多人次的“求助”。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宅家帶孩子,把媽媽們搞得不堪重負,甚至出現心理焦慮、抑鬱等問題,伴隨著還出現頭痛、心慌等情緒障礙的軀體表現。、

最可怕的是有的產生輕生的念頭。

而且她們中以前大都沒有精神疾病和物質濫用史,也無其他特殊疾病史。

疫期這個千載難逢的高質量陪娃時期,怎麼變成了媽媽的“劫難”,這些媽媽究竟怎麼了?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網課是劫難的開始,老母親傷不起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據媒體報道這些求助媽媽的孩子主要集中就讀於中小學階段,向心理醫生諮詢的問題卻出奇的相似:

“上網課玩遊戲”

“回答問題吃早餐”

“做作業抄答案”

“蓬頭垢臉”

“跟家長對著幹”……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這次疫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還改變了學生日常的習慣。

從而也暴露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網上廣為流傳的漫畫將“伺候網課的老母親”描繪成身兼數職的“千手觀音”——集保姆、班主任、體育老師、打字小妹、採購員、炊事員、打卡員、陪練員等眾多角色於一身。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做媽媽,太難了……


不僅如此,很多媽媽們還要在家網絡辦公,不堪重負的媽媽們,抑鬱了。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媽媽們犧牲自己所有的娛樂和休息時間,已經付出了很多,很多了,但是付出沒有回報,是讓媽媽們最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表現還讓人抓狂,太讓人失望了,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除此之外,家庭矛盾的增多也加重著媽媽們的心理負擔,廣州一家外資公司的高管梁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的採訪時稱,除了女兒不服管教外,丈夫也屢屢打擊梁芳,認為是她沒有找對和女兒的相處方式。心疼孫女的婆婆也責怪梁芳說:“你上班那會兒,孩子不知道多有規律,你這段時間倒是把孩子帶歪了。”孩子所有的錯都歸結到梁芳身上,接近崩潰邊緣的她,決定看心理醫生。


工作、育兒、家庭矛盾......長時間處於各種壓力下的母親們,難免充滿了負能量,產生了心理問題。


怎麼緩解媽媽們的心理壓力?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從內部解救媽媽:多一些鈍感力

有一本暢銷書叫《鈍感力》,鈍感力指的是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作者想告誡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鈍感力"(遲鈍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這一本書裡有這麼一句話是:“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讓母親覺得可愛,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網絡教學本來就不同於課堂教學,孩子在缺乏同學陪伴和老師監督的情況下,更難集中注意力去堅持一整天的學習,孩子出現各種小問題是極其正常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李一花坦言,年齡越小的孩子,問題越多。因為自律性不強,就會暴露得更明顯。


因此媽媽們不妨大條一些,放下那些焦慮,尊重孩子,相信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再適當引導孩子,與孩子建立一種“你需要我幫忙,媽媽就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從內部解救媽媽:學會有效陪伴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高質量陪伴陪伴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更深的聯結。陪伴孩子,我們不能做監工,想著時時刻刻控制他。一味糾錯,只會在無形中隔斷彼此的聯結。我們更不能做保姆,處處包辦替代,剝奪他的成長機會。有效陪伴,是該出手時才出手,該出手時就出手。


比如在疫期,APPC認證少兒心理諮詢師JK不二子,認為只需要做到三點,在家裡自然能陪好孩子:


1.作息規律。規律的作息,是提高免疫力的基本保障。每天最好和孩子一起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正常吃三餐,多喝水;適度鍛鍊,勞逸結合。


2.制定規劃。以孩子為主導,幫他們制定在家一天的計劃,這是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的一個契機。如果是陪伴學齡前孩子,我們可以把一天的時間劃分成幾塊,比如互動遊戲、親子閱讀、看電影、室內運動、午睡時間等,然後按部就班地執行。


其他的,則正如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3.以身作則。如果是在家辦公,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就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的工作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從外部幫助媽媽:家人幫媽媽分擔壓力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廣州市康復中心心理科主任、註冊督導師楊秋苑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家庭裡,一般是媽媽管理孩子多,整天膩在一起的親密依戀關係,太容易導致邊界不清。爸爸們管理孩子時間相對較少,相對原則性強一些,邊界清晰一點。


“在中國,爸爸對家庭、對孩子的參與度不夠,媽媽太疲憊了。”楊秋苑認為,媽媽兼顧事業和家庭,有時兼顧不過來就會比較焦慮,這是中國女性普遍要面臨的問題,所以蠻典型的。


因此,孩子在家度“長假”時,爸爸一定要積極地參與到育兒的工作中來,讓媽媽去運動,去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媽媽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健康啦!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疫情期間,教育方式的轉變的確會讓孩子和家長都感到不適應。


作為父母與其陷入敏感的焦慮,不如懷著鈍感的從容,靜待花開。

孩子宅家放“假”,母親們直呼,我要看心理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