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牛蒡”,一千年后海外归来,尽显王者荣耀。

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中国和韩国、日本因地缘关系,他们非常了解中国家里有什么好东西。就中华文化遗产不是抢着申请非遗,就是打汉方专利的主意。昨天刚听说牛蒡。牛蒡是什么?牛蒡不是牛是植物。今天就讲讲牛蒡的故事。

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公元92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南北朝,也有一说五代时期,中国牛蒡的神奇功效被日本人发现。当时日本与南朝交好,不知道是南朝同意还是日本偷取,反正结果是牛蒡远渡重洋引进日本,初供皇室后散民间食用。在日本牛蒡就有了别名叫“东洋参”、“牛鞭菜”、“大力子”,也有直接就叫“日本牛蒡”的。自此这个中国的孩子在东洋异国他乡生根,风靡日本后引起西欧和美国的关注,成为蔬菜明星。牛蒡风靡的背后没有多少人还记得他的中国小名叫“狗宝”(东北方言)。

“牛蒡与作为动物的牛没有直接关系。这种植物为什么叫“牛蒡”?一方面是他的根茎形似牛尾,一方面功效能量如牛的神力。其实很厉害的植物很多都用牛字。例如牛筋藤 牛膝 牛鼻栓 牛舌草 牛至 牛膝菊 牛鞭草 牛角等等。

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牛蒡不是牛的什么器官,是一种生长在沙土地里根茎如铁棍山药一样的两年生草本根茎可食植物。这种植物的神奇功效被日本人用到了极致,一千年来悉心培育出很多优质品种,成为日本人离不开的药食同源食品植物。特别是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发现对土质、环境、气候有特别要求的牛蒡非常适合在台湾种植,日本当局就要求当地农民种植供应日本。牛蒡在台湾被当做蔬菜使用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日本则千年不断。日本成为长寿民族与牛蒡无不关系。

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有趣的是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专门有一篇文章《牛蒡花》赞美牛蒡,特别是提到牛蒡花的独特。无独有偶,同样是文学巨匠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也提到牛蒡。

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牛蒡是怎么去的日本没有查到详细资料。一千年后中国发现这个走失的孩子在日本成为了蔬菜明星,光耀全球。日本人为什么如此迷恋牛蒡,其实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本草拾遗》等著作中均有对牛蒡功效的详细记载。然而牛蒡在回归中国的路上遭遇了卫生部的质疑。

卫生部不认可牛蒡是蔬菜,执意将其划归药材中。牛蒡到底是药材还是蔬菜?在日韩包括我国台湾地区普遍作为蔬菜使用的牛蒡被限定在药材范围,影响到了已经形成的市场食用习惯,出口和国内推广都成了问题。牛蒡回国不顺利,回归药食同源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最后卫生部勉强同意将牛蒡根列为可食蔬菜,其他如叶、籽等部位仍划归药材。而今牛蒡归来,不仅仅是农副产品,而是有工业技术加持的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中华文明的使者除了茶、瓷、丝绸之外还有它,“牛蒡”。

中国的农副产品顾名思义“农村副业产品”。诞生之初就不含有产业产品化和商品化的价值内涵。与做烂信誉的保健品进行认知切割的牛蒡,在蔬菜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会不会也一波三折?

中国的文明观,让世界看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知道茶、瓷、丝绸是中华文明的使者。我们也知道小麦、西瓜等是域外国家的文明使者。牛蒡是什么世界知道了,可中国还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