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家業 促就業 興產業 德安縣“三業”並舉傾力圓夢

九江新聞網訊(郭濤 特約記者 張帆 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沈明傑)

從岌岌可危的土坯房,到窗明几淨的新居;從守著一畝三分地勉強度日,到在家門口端起了“飯碗”;從捉襟見肘,到參與產業,盡享紅利。在德安縣,安居置家業、家門口就業、參與新產業,已成為該縣貧困群眾新生活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德安縣積極探索“置家業、促就業、興產業”“三業”並舉合力促脫貧的發展思路,為全縣脫貧攻堅匯聚強大動能。截至目前,該縣“十三五”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3322戶、9152人,已脫貧3104戶、879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置家業共築“安居夢”

今年元月,車橋鎮城門村貧困戶徐新春搬進了70平方米的新房。“這不,扶貧幹部還特意送來了防疫用的口罩和生活物資,今年的春節,讓我永生難忘。”搬進新居的徐新春激動不已,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疾風知勁草,疫情顯擔當。面對疫情影響,該縣爭分奪秒、主動出擊,開展全面大排查行動,對所有貧困戶住房進行了安全鑑定,出具危房等級鑑定報告,同時建立危房改造臺賬,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為符合條件的對象進行危房改造,2020年貧困戶危房改造計劃8戶10人,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5戶已完工併入住,另外3戶6月份前將全部入住。促就業共建“致富夢”

聶橋鎮寶山村的貧困戶聶和金中風後一直行動不便,加之妻子體弱多病,家庭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自博陽河景區建成後,他被聘為專職修剪員,月薪1800元,還包食宿,一年收入近3萬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疫情對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該縣堅持穩崗返崗兩手抓,有效促進貧困人口就業。按照“精準摸底、實名管理、動態更新”的思路,利用網絡平臺發佈就業招工信息,組織專班免費輸送貧困勞動力等措施,促進貧困勞動力與用工企業精準對接、應聘擇崗,據統計,全縣3523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出臺獎勵政策保就業、促穩崗,對成功輸送貧困勞動力到園區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的,給予700元/人的就業服務補貼;對園區企業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給予700元/人的招工補貼。同時,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涉及保潔員、圖書管理員、消殺員、防疫宣傳員、出入管理員等扶貧崗位447個,因疫情新增臨時性公益性崗位94個,幫助未返崗貧困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做到貧困戶疫情期間收入不減。

興產業共圓“發展夢”

鄒橋鄉石門村通過發展“創業致富帶頭人+基地+農戶”的模式種植太空蓮1000餘畝,帶動14戶貧困戶參與種植,戶年均增收9000元。

發展產業是長效增收的根本之策。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該縣多次召開會議分析疫情形勢,研究貧困群眾增收舉措,重點在扶貧產業發展上發力。該縣借鑑村級光伏電站固定資產收益扶貧的成功模式,2019年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34萬元,建立扶持21個資產收益性扶貧產業基地,覆蓋21個行政村。今年繼續推行資產收益產業扶貧模式,作為村集體經濟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涉及食用菌、葡萄、茶葉、大棚蔬菜、熱帶水果等特色產業,覆蓋30餘個行政村。另外,該縣大力鼓勵和引導貧困戶自主發展種養殖產業,對補助範圍內的貧困戶自身發展的種養殖產業獎補標準相比去年提高5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獎補限額增至人均1500元/年,生豬補助增至800元/頭,切實減少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成本和風險。

不僅如此,該縣積極籌集資金1600萬元,建成村級光伏扶貧電站50座,電站總裝機容量2500KW,覆蓋了12個鄉鎮4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49.38%,累計發電518.5萬度、實現收益415.51萬元,帶動1200餘戶貧困戶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