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经济走向来了几年了 你适应了吗?

这几天在深圳培训,是个很有意思的组合:同学来自西南地区(重庆)为主,导师们来自香港为主,培训地在深圳。仔细一想,简直就是一场大碰撞嘛。除了北上广以外,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区域是学员;现代金融体系运用的最成熟的香港是导师;国内各种经济类别实验的先锋之地深圳是培训地点。

果不其然,培训了两天就撞出“火花”了:缘起导师说到一个基金产品(我们这些不懂得就简单粗暴得理解为一个理财产品了),说起它的基金管理公司的交易历史和成绩,过去10年稳健型产品差不多年化1-5%的有,4-8%的也有。说完这个成绩,导师们都很兴奋的鼓起了掌,为良好的业绩感到骄傲;而学生们面面相觑:这个成绩很好?

为何今天小队长又把这个看似矛盾的点拿出来说,是因为我发现我们常谈的“L”型经济走势已经来了3年了,我们仍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3年前,当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速第一次跌破了“7”时,引发了当时经济学家、学者、普通老百姓的普遍热烈讨论,“L”型的经济走势将成为大趋势也第一次提出。我和我一个转型做外资保险的朋友在咖啡馆里面聊天,就“L”型的经济形势下会有什么影响,保险和理财概念我们应该什么看待,做了自己尝试性的探讨。小队长感觉自己和朋友们已经对这类经济信号很敏感了,但在真正的变化发生在自己或周边的时候,第一反应表现出来仍然是“心理准备不足”。今天,小队长就跟小伙伴们一起,再来梳理一次“L”型经济形势下我们的工作、生活,再做一次心理建设。

--心理落差根源--

要知道为何有这么明显的心理落差,首先的知道根源在哪里,找到根源和问题了,自然也就释然了。


“L”型经济走向来了几年了 你适应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图,咱们可以从1978年开始看起(起点原因大家都懂的),我的天啊!从1978-2014,好漂亮的一根葱!经济增长都不是一个“漂亮的抛物线”。只能感叹我们真的是幸运的一代!经历了近两百年历史上最漂亮的最持久的经济增长周期,这条增长线比美国的更飘逸,比日本的更持久,比欧洲诸强更有体量。

除了持续增长的经济增长,可能大家对80年代下海经商暴富,90年代炒股的欢天喜地,2000年以后各地如火如荼的炒房,价格几倍的攀升都记忆尤新吧。这些标志性的经济活动让我们都在其中或多或少的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红利(在看文章的小伙伴们有特别享受到更多红利的可以悄悄告诉小队长,我们来分享分享你的快乐)。

可以这么说,我们基本上都被国家长期快速的持续增长宠坏了,长期以来的增长惯性让我们尽管已经面临了3年的经济增长降速,仍然没有完全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长期形成的惯性维持着我们习惯的看待事情的态度

那说了这么多,小队长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吗?让我们慢慢道来。

--就业--

先来说说我们最密切相关的就业,毕竟绝大部分人的收入来源还是持续的工作。

对于薪水,小队长也曾经经历过薪水年年上涨,年终奖拿了赶紧买个心仪已久的东东的时候。随着GDP增速“破8”、“破7”甚至未来还有大概率可能“破6”的情况下,对于薪水,可能我的期望值会调整为“相应匹配自己的能力和职位”而不是“年年普涨”。

对于工作岗位,过去的10年,周边有很多小伙伴都或多或少的有频繁跳槽的情况,跳槽的理由无非这几个“薪水更高”、“我不开心”、“没有升职可能”。在"L"型经济走向时,建议更看重的是“我的选择是否能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带来持续的工作机会”,“我选择的行业是否是在未来有持续的增长空间”,跳出“小我”的判断范围,增加更多的大格局的判定维度。

“L”型经济走向来了几年了 你适应了吗?


“L”型经济走向来了几年了 你适应了吗?


从以上两张图的对比来看,很庆幸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还是基本一致的,翻译过来就是国家的财富增长充分考虑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而对比那个“强国”从图上都能感觉出来1980年后的30年老百姓收入的缓慢增长带来的无奈。

--资产的保值增值--

“L”型经济走向来了几年了 你适应了吗?

可能看文章的小伙伴心里都清楚,这几年我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你自己盘算一下资产的确在快速的增长,主要是靠我们引以为傲每年薪水涨的10-50%带来的吗?是不是这个时候大家都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我们摊开了说吧,这几年主要的财富增长来自于:全民炒房、莫名听说了“消息”的炒股、踩了“狗屎运”跟着某个大哥投了个“暴利项目”、有个超级棒的"p2p"项目、悄悄的给“朋友”借出去了“2分”、“3分”的“零花钱”...(不好意思,尽胡说八道的说了些大实话)

然鹅,最近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发现以上的致富路越来越少?暴雷跑路的平台在互联网上比着劲的登热门头条?怎么办??

“L”型经济走势告诉我们,底层资产都不好了,以上的擦边球肯定会越来越少直至几乎没有,是时候回归理性的财富增长速度了,接受“暴利”产品时代的结束吧。(拜拜啦,暴利时代,哎,我也很舍不得)

对这种情况下的资产保值增值,小队长有这几个小建议:

1.资产和投资结构要多元化,不要把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自己赶紧梳理一下自家的资产结构,房产比例太高的赶紧消化点房产;股市投太多的赶紧找点稳健的理财产品;如果现在连商业保险都还没有配置的,赶紧找靠谱的保险朋友给个方案,不要到时候“轻松筹”、“滴水筹”了。

还好小队长在好几年前在老妈的督促下,基本上把:保险+基金+股票+房产+教育基金配置的差不多了,那些催我买年金的朋友,等我缓几天我会配置的,不要催我,到时候我自己来找你。

2.调低对资产增值的预期,曾经看不上眼的4-5%的银行理财,不超过8%的基金,现在反而都成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产品,不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需要提出来:除了收益,更应该先看机构的实力+产品投向的风险性+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否靠谱。如果对这几块搞不清楚的朋友,你请小队长喝喝茶,我们慢慢聊也行。

--养老--

“L”型经济走向来了几年了 你适应了吗?

可能对绝大部分小伙伴来说,这是个有点遥远的话题,但对小队长这个有点焦虑症的人来说,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养老的钱哪里来?够不够?你可能会说:我们交了社保嘛,不是有退休金吗?小队长可能要泼你一瓢冷水:你有没有听说退休年龄在推迟?你有没有听说多个地方的养老保险存取数据在倒挂(简单说就是交的少,取得多)?随着我们国家老年化程度加深,“L”型经济走势得持续(意味着交得更少,取得更多,不像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后面的人帮你补漏),养老靠社保?我感觉我退了休想周游世界,想自己开个画展的想法要凉凉。

针对这个遥远而又紧迫的问题,小队长目前能想得出的办法只有:

1. 增加商业性补充保险来补充一下,养老保险如果给我的退休金要推迟到65岁才能给,那我55岁就想退休,就看看这10年能不能自己补起来;

2. 持续理财,并严格风险控制,不和不规范的机构玩,保证到退休的时候能有一笔还不错的资金能够满足我的退休两大愿望;

3. 继续给自己上发条“中年危机”的思路不能停,在择业和职业规划方向上不能有大的失误,保障薪水类收入的可持续,技能提升不能停。

最后,放几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数据来警醒一下自己,“L”型经济增长下,我的心理准备得赶快到位了

1990年泡沫危机终结了二战后日本持续高增长的经济奇迹。此后30年,日本经济增长持续低迷,GDP增速超过2.5%的年份只有五年,长期处于龟速爬行之中。

德国,是一个经济稳如狗的国家。但最近三十年,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增长轨迹几乎同步。从东西德合并(1990年)开始,罕有年份GDP增速超过2.5%。

1970年至2007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约2.4%。2008年金融危之后,英国经济几乎停滞。从2010年至2015年,经济增速骤降为0.2%,最近几年才稍有起色。

2018年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速都低于2.5%,其中包括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意大利,其中欧元区在1.8%;还有部分新兴国家,如南非、俄罗斯、沙特、墨西哥,其中阿根廷经济遭遇重创,增速为-2.6%。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例外,都维持在3%左右增速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