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這次我要講的是漢服...

這是我很少接觸過的領域,但我覺得很有必要講一講。

許久之前,在央視網看到了一個系列活動——《40年:56個民族的家國故事》。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我點開網頁看了幾個視頻,裡面少數民族的朋友們都穿著極具特色又美麗的民族服飾出鏡,當時我就在想:

我們漢族該穿什麼好?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呢?

於是我找到我們漢族的視頻,果不其然是穿著便衣出鏡的。這可以理解,畢竟現在大家都習慣穿便衣,民族服飾多是重大節日或重要場合才穿著。

但我想到一個問題,漢族作為一個約13億人口(數據來自百度),有幾千年濃厚歷史的民族,它的民族服飾存在感為什麼這麼低?這應該舉世罕見吧?

隨後我對漢服進行了瞭解,才發現這裡面有很多歷史知識。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舜堯”,定型於周朝,有悠久的歷史背景。歷史上在各種動亂中,也因其強大的生命力而一直得以保留。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Q版漢服


那漢服為何會出現如今這種尷尬的局面呢?

答案就是滿清的“剃髮易服”

剃髮易服指清朝統治者強迫漢及其他少數民族改剃滿族髮型、改穿滿族服飾的政策,雖然當時引起漢族的不滿,但國都破了哪有話語權?不願改換衣冠者只能遠逃或遁入空門,漢服就是在此時收到了最大的打擊!

《清碑類鈔》:“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剃髮易服


到了民國,漢服更是被人們所遺忘,盛行的是旗袍和馬褂等服飾。

包括現在國際上對中國服飾更多瞭解的也是旗袍等。

對比日韓等周邊國家,中華漢族的民族服飾存在感這麼低,非常可惜!

從幾年前開始,就陸續看到有女同學或朋友開始熱衷於漢服,也在朋友圈等地方宣揚漢元素的服裝。對於喜歡歷史的我來講,我一直很欣賞漢服和它帶來的歷史感,可惜的是我當時並不知道這背後的意義。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近幾年也聽到不少批評的聲音,

例如:“漢族人太多實行不現實”或有人直接批評穿漢服者是譁眾取寵的行為,我想說這類都是目光短淺的人罷了。

推廣漢服,不是單純為了讓漢人穿上漢服,更不是譁眾取寵!推廣漢服是為了宣揚古人的智慧與審美!是為了讓漢服在世界擁有自己的名字!

說來慚愧,我也是剛剛意識到這個問題,希望看到這篇文章並且喜歡漢服的朋友能一直喜歡下去,漢服真的很好看。

一時間,對一直推廣宣揚漢服的朋友們肅然起敬!

(以下圖片來自漢服網)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漢族的民族服飾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謝謝大家,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挖掘社會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