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在華夏大地,以麵食為主的省份不少。陝西、山西、河南、蘭州、山東,這些省份都可謂麵食大省,以麵食供養了數以億計的老百姓。

在眾多的麵食大省中,陝西的名頭是不可小覷的。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陝西面食——鍋盔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陝西面食——肉夾饃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陝西面食——麵條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陝西面食——羊肉泡饃


“從最日常的饅頭、鍋盔、麵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陝西這個麵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

《舌尖上的中國》曾如此評價陝西面食。

我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在關中平原上生活了近30年,我和眾多老陝一樣,對於陝西的麵食是發自骨子裡的喜歡。

有句說詞,非常能夠體現老陝對於陝西面食那種樸素的愛。

“端一碗黏面喜氣洋洋,沒撮辣子嘟嘟囔囔。”

只要有了一碗麵,老陝的一天就是渾全的,整個人的狀態都是精神抖擻的。

即便逢年過節,雖然有肉菜招待,但面仍被老陝視為硬飯,成為家家待客的必備主餐。今天我就來說一說,逢年過節,我們家鄉待客最流行的一種面——旗花面。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武功旗花面




01關於旗花面的由來和傳說

陝西的麵食,種類豐富,有biangbiang面、油潑面、幹拌麵、臊子面、西紅柿雞蛋麵、酸湯麵、雜醬麵等,做法花樣也很多,除了乾麵,還有燴麵、炒麵、湯麵,每一樣各有特點,味道也與眾不同,都能讓人吃過之後讚不絕口。

在眾多的麵食中,像biangbiang面、油潑面、幹拌麵這些麵食在陝西各地都很流行,非常叫賣,但有些麵食相對小眾,只流行於部分地區,比如流行於我們家鄉武功一帶的旗花面。這種面也就只有在我們家鄉武功、乾縣一帶能夠吃到,城裡絕少有外賣。

一提到這道面的名字,很多人聽了可能會很上頭。很多外地人會把它叫做“口水面”、“酣水面”,但在我們本地,沒有人會這麼叫,凡是這麼叫的,都是外地人。

在我們本地,這個面官方一點的叫法叫做“旗花面”。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一碗上好的旗花面

為什麼叫做“旗花面”?這主要是漂菜“雞蛋皮、蔥花、韭菜”這些都切成菱形,好像一面小旗子,灑在麵湯中,好像開出很多小碎花一樣,故而得名"旗花面"。

關於旗花面,民間還有一個傳說。

明朝有個妃嬪身患疑難雜症,茶飯不進,御醫束手無策。後來皇上昭告天下,廣尋天下名廚進宮獻藝,只為求得愛妃進食。後來諸多名廚進宮獻藝,皆未曾讓愛妃動筷,皇上一氣之下殺了很多名廚。

一個叫張味的小夥,由於母親體弱多病,張味也無錢求醫,就想方設法嘗試食療,結果幫母親治好了病。

張味在集市買了半斤燒臘肉,又熱又油,看到牆上有一張大紙順手撕下包臘肉,結果旁邊的差人以為張味要進宮獻藝,就把張味拉到宮中。

途中得知事情來龍去脈,張味只有孤注一擲。她看了娘娘樣子後,又瞭解娘娘的起居飲食,然後苦思冥想,結合之前給老母食療的經驗,製作出一種"旗花面"。

飯好後,還未端至娘娘床前,一股清湯香味便把娘娘吸引坐了起來,娘娘又看到碗中五顏六色的漂菜,更來了精神,試著拿起筷子嚐了一口,一邊吃麵還一邊喝湯,吃得大汗淋漓,非常暢快。

皇上得知後大喜,重賞了張味,還下令將"旗花面"作為宮廷美味保留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02旗花面的做法

傳說歸傳說,在鄉間,大家更願意把這道面叫“出湯麵”、“澆湯麵”、“細面”。

單聽名字,就知道這道面中,“湯”的分量是很重的,可以說,湯是這道面的精華。

這湯做起來也是很講究的,“汪、煎、清、稀”,這是做好一鍋湯的四大要點。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一鍋鮮美的旗花面湯

“汪”,是說湯裡要有油香,不能清湯寡水太寡淡。過去,老百姓生活普遍比較窮,吃飯捨不得放油。但做出湯麵必須得油多,油多一來吃起來香,二來也能體現出客人身份的尊貴,顯示主人家的大方和對客人的熱情。一般在水燒開後,都會給湯裡成勺成勺舀油,一邊舀一邊攪拌,讓油攪拌均勻,增加味道和美觀。

“煎”,是說湯要燙,要滾,一方面湯煎可以讓調料快速入味,再一方面,這個面冬天吃得多,湯煎了有利於取暖保暖,讓人身上很熱很舒服。

“清”,是說湯要顏色鮮明,品相好,不能渾濁,這樣會沒有美感,讓人沒有食慾。

“稀”,就是說湯要多,面要少,湯要把面蓋過,這才能讓面入味,再有吃這面,人通常都很多,幾十人地吃,必須要把湯熬多,才夠吃。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旗花面的漂菜

除了這幾個要點,湯的調料和漂花也很重要。調料除了通常的油鹽醬醋外,還有很多人家會自制料包,裡面包上很多大料,要用大火煮好久,還要加入雞湯。漂花也很講究,雞蛋皮、生蔥、韭菜通通切成大小一樣的菱形,另外還要放入提前炒好的臊子,這樣一鍋色香味俱全的湯就熬好了。

然後就剩下澆面。

澆面也很講究,一個燈籠碗只撈一筷頭面,撈多了會影響面的味道,還會被客人嫌棄主人家待客偷懶不細緻。小小的一筷頭面,要澆的湯最少得一勺,起碼保證得把面裹住,湯舀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勺湯裡得保證湯和漂菜、臊子均勻,這樣才好看,更有食慾。

就這樣一碗一碗地撈麵、澆湯,通常吃下來,一個人吃十幾碗是常有的事情,尤其一些年輕小夥,最能吃了,一頓吃二三十碗都還嫌不夠!

03旗花面的詬病和改進

這就是流傳於我們武功、乾縣一帶的出湯麵,非常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

早些時候,出湯麵只有在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或者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才會吃到。主人家要動手做這頓面,這也就說明了客人的尊貴。

但有一點,這面做起來,非常麻煩、累人。在陝西眾多的麵食裡,任何一種面做起來都沒有出湯麵麻煩。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端面

出湯麵吃的場合通常是幾十人,乃至數百人,熬湯倒在其次,關鍵是要不停地撈麵、澆湯、回湯。說到這裡,解釋一下。因為湯通常就是一大鍋湯,但是要數十人數百人成百上千碗地吃,要重新去熬湯的話,一是時間來不及,二是沒有那麼多的鍋熬湯,所有要想繼續吃下去,就得把吃過的湯重新回鍋。然後重新添漂花、臊子、以最大限度保證湯的味道和品相。

這個過程這麼大的工作量,通常得十幾個人忙前忙後,負責燒鍋、下面、撈麵、澆湯、端面、回湯,是非常累人的。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撈麵

乾的人多,吃的人更多,大家一邊吃還一邊互相調侃,吃飯的氛圍又熱鬧又歡愉。

但回湯這個操作,讓很多外地人不太接受,他們認為回湯有些人的口水會回進去,不健康不衛生,所以本地的“出湯麵”不覺中被外地人冠上了“口水面、酣水面”的名頭,多少有些鄙夷的意味。

其實,出湯麵大家吃的時候都很注意,都是“只吃面不喝湯”,而且湯的溫度一直很高,也可以殺死很多細菌。


口水面,酣水面,曾被多少人詬病又被多少人喜歡

逢年過節吃旗花面


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個人衛生意識的提升,回湯這個操作也越來越少了,那種重大的紅白喜事,也不太流行吃出湯麵了。這種麵食小範圍保留在家庭成員內部吃,這樣的話,吃的人少,需要的湯少,也就不用再回湯了。

現在,社會不斷進步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水漲船高,但再怎麼發展變化,都撼動不了旗花面在武功、乾縣一帶的地位,它不光是招待親朋的一道美食,更是地域美食的一張名片。

任何時候,老陝們都喜歡咥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