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篆刻一道,以字法、章法、刀法为要,三法互为补充,彼此呼应,才得成功。观古至今,无一能逾此囿外,即使上溯先秦时期,皆循此矩中无二。一件成功的作品,能使观者赏心悦目,必是字法得体,章法布局合理,刀法娴熟之产物。

字法,表述的是印章内容所采用的文字形态和法则,或甲骨,或金文,或小篆,或楷隶,故在字法选取安排上,要精喑其结字之律,汲取其形态之奥为我所用。吾丘衍《三十五举》云:印之精命在于文。《篆刻十三略》亦云: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温,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园转。随着时代的更迭,字法亦遵循着文字的演变而不同。发展到今天,我们占有着古人历经千年积淀而留下的丰富文字宝库,供我们在进行不同艺术风格的创作时尽情攫取。

章法,阐述的是篆刻的平面构成形式,不同的章法布局,所产生的结果大相径庭,无论是先秦古玺,秦汉两晋,古人均或有意或无意地在制造着合理与美观。自宋元文人介入之后,更是将小小的印章内涵进一步放大,成为了籍以表达心声的情趣与手段。并总结出诸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等众多论印学说。《说篆》许容云:挪让之法,有意无意,自然而然,自然血脉相通,舒展自如。袁三俊(号抱瓮):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

刀法,完成的是内容和思想的手段,它是将一件作品最终完成的具体实施过程,反映着工匠或作者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的理性与快意。程远(字彦明)在《印旨》文中谈到: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合法,驰骋合度。朱简(字修能):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徐上达(字伯达):论刀法有三,其上,游神之庭,次之,借形传神,最下徒象形而已。

综上所述,一件好的作品,字法、章法、刀法三要,缺一不可,而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之上,依理性思维,将其延展发挥,更大限度地表现不同的风格面貌,使其更加千姿百态的呈现,才是其发展之路。

余事篆刻有年,谨承师训,不囿一门,广涉印田,无论先秦古玺,秦汉魏晋,隋唐宋元,皆尝汲众家法则,奈何学识不逮,聪悟不足,仅得皮毛耳。庚子之春,因疫情之故,蜗居寓中,时光充盈,得以细捋思绪,遂思各类赛事之命题篆刻,众人一词,各具百态,并有当年孙师家潭先生“君子以自强不息”一题多刻之作,亦尝试为之,故以“一石在手,千变万化”为题,将一文多变,欲取不同字法、章法、刀法共创一辞,呈不同之果。既总结己之所学所悟,又得以遣发困居心境,亦不为快事一件,示于当面,博同好一笑。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1)取法周秦古玺,去铸意而添凿趣,字法取金文,章法随形安置,线条粗细有变,结字方圆并用,挪让穿插,力求自然。欲表达学玺之心得。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2)改圆为方,变白为朱,欲显古陶印之态,参今人之刀法,冲切结合,掌控疾缓,虽巧拙共用,仍觉有弊,不胜尽如人意。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3)字法取魏晋凿印风,文布两纵,相互穿插,字形应布局随意,以冲刀为主,以取凿刻之意,尚觉可观一、二,夜郎耳。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4)形采明清文人情调,追隽永秀妍之态,文法金文,参福厂之线,章法求互相揖让,自然平和,似有文静之貌。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5)参新莽印规,间或取牧甫字法,方正为主,于平稳中求空灵,刀法冲切互用,行走有变,以现气象,略感遵矩有余,率意不足。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6)与图5相对应,变白为朱,字法牧甫,结字方正,作残留白,空灵舒朗,意追封泥形线之趣,玩味而已。




逸斋随笔 | 一石在手 千变万化

(图7)仿汉砖为之,文取镜、砖文式,字法以方为主,间加弧笔,章法均匀,线质平滑流畅,作残追源,印文正刊,手拓成印,力求再现古砖之貌。

一石在手,千变万化,取诸家百态,学古法先贤之道,利己之用,方可丰其羽毛,远达另境。余虽性钝,悟理不聪,仍不坠穷研之志,个中苦乐酸甜,痛并快乐着。


2020年4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