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並不難,簡單幹活看完孩子提高成績

小學時候的數學成績一般,轉變在初一上學期。當時晚自習無聊,開始摸索著去延伸課堂上學到的公式,拓展出另一個公式之後,虛榮心作祟的去找老師討論,老師笑了笑說“你說的這個公式,晚幾節課我會講到,現在先別看了,基礎得打紮實。”而我感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迫不及待的進去看看其中的奧妙,然後,自學了整本教材。現在回想,身邊有個前瞻性的指引者很重要,單純靠自身的轉機概率性太小,所以,父母和老師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起很大作用。

高一的時候,數學老師持才傲物,經常蹲在凳子上,抽著煙,罵道“別學了,你們沒這根筋。”以至於班上的女生不敢提問題,怕被罵哭。後來換成陳老師,溫文儒雅,所以我對數學的興趣又找了回來,成績自然跟著漲了很多。當時我會因為解不出一道題睡不踏實,走路時想著,吃飯時想著,解出時剋制著不去跳起來歡呼。高三的時候,因為陳老師要去高一教自己的女兒,所以我們又換了其他數學老師,但他經常晚自習過去問我最近狀態怎麼樣,我知道他是擔心我不適應新的老師。後來我大學畢業,陳老師想把女兒介紹給我……去年同學結婚,陳老師也在,白頭髮多了很多,握過手之後,笑著問了一句“老師,還記得我的名字麼?”老師笑了笑:“怎麼可能不記得。”時間總是稍縱即逝,一轉眼高中畢業12年了。

大學有個高數老師,王福海,水平很高,每節課都會坐滿學生,過道上也有人,所以很多選他課的學生,去晚了會沒有位置,比如我,再加上不愛湊熱鬧,所以經常去隔壁教室聽課。後來報考研輔導班,是衝著他去的,果然,有大師的風采,我等晚輩著實望塵莫及。大學還有個老師,對我影響也很大,那會兒我喜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本來默默無聞,一次課堂測試,沒有同學主動,想化解尷尬的我,主動去講臺做測試,結果讓平時喜歡罵學生的老師很滿意,第一次聽到他表揚學生。最後一節課,課間休息的時候,他走到我身邊,說“好好複習,爭取考個好成績。”莫名其妙的我,問“老師,您的意思是我平時沒好好學麼?”老師有些不好意思,忙解釋道:“不是,不是,是覺得你平時學得不錯,但是不要驕傲,也得好好準備考試。”果不其然,考了70+,丟人。不過,考試的時候,為了給金子做小抄,在手錶下面塞著紙,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緊張,這些經歷,算是人生的點綴。

工作後,很少再學習數學。但身邊有些家長會問我小孩的數學,給我的感覺是家長更看重題目的答案,而非解題思路,所以,也只是簡單的幫孩子完成作業而已,並不能從中教會孩子些什麼,然後,等孩子再遇到類似的難題,還是沒有思路,再問家長,咆哮之,進入惡性循環。一句“你好笨,不適合學數學”,暴露出很多家長對數學的偏見。其實,數學很簡單,不存在適不適合學習,方法和功課做到了,應試絕對沒問題,而且,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犯錯,在犯錯中糾正思路,在認知不平衡狀態中進步。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從認知平衡到不平衡最後在平衡的過程。但數學的美遠不止這些,它是一門充滿藝術美感與創造性的學科。所以,正在讀高中的外甥女說自己數學不好,班上很多女生數學都不好時,我很驚訝,然後買了一套教材,去輔導她,幫她打開數學的大門。

前幾天周更群的蘿蔔姐推薦了喬·博勒的《這才是數學》,看了看,很贊,讓我對數學有了進一步的系統認識。書裡提到,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和她的研究小組多年收集的數據表明人類分成長式思維模式和僵固式思維模式,教師需要做的是“呈現數學內容、系統安排數學題、引導學生,以及給予學生反饋及幫助他們形成並保持‘成長式思維模式’。”

其實,我高中對數學抱著很大希望,可惜還是學藝不精,平時遇到難度大些的題目會歡喜,但是高考時遇到就犯怵,當時心急到想跳樓,覺得自己太差勁,後來堅持做完,調整心態,才沒影響後面的科目考試。現在想想,高考的意義,也並非成績高低那麼簡單,更是一次磨練。況且,高中三年,對數學的學習、付出和探索,都是美好的回憶。

有時候會覺得酷愛數學的人,更偏向於認死理,一是一,二是二,可能邏輯性稍微強些,但是不適合社會的複雜,不過,那也喜歡數學,願意去幫忙身邊的人改變對數學的偏見。

數學並不難,簡單幹活看完孩子提高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