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手串的前身

今天說的是橄欖手串的前身 也就是橄欖核。

橄欖手串的前身

一、大小分類

1、大核:一般用作單籽雕刻,收藏價值比較高。

橄欖手串的前身

2、小核:尺寸很小,比較稀有,價格相對較高。

橄欖手串的前身

3、中等核:比較常見的核,尺寸一般在(17-19)X(23-30),價格相對比較便宜

橄欖手串的前身

4、怪核:形狀比較奇怪的核

橄欖手串的前身

5、細長核:形狀細長,用於雕刻核舟一類。

橄欖手串的前身

6、圓核:製作素珠比較多

橄欖手串的前身

二、按照核筋分類

1、二花:形狀較扁,表面有兩根筋,數量有限

橄欖手串的前身

2、三花:比較常見的核,表面有三根筋

橄欖手串的前身

3、四花:產量較少,表面有四根筋均勻分佈

橄欖手串的前身

4、多花: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怪核,概率很小,一般被名家用於雕刻新作品,收藏價值可想而知

橄欖手串的前身

三、產地分類

1、油核:油性很好的核,產量大,容易上色,把玩出來顏色偏紅。

橄欖手串的前身

2、鐵核:正常的鐵核比較圓,不易裂,原料有張開“鷹嘴”的尖尖頭,筋線偏黃,鐵核是所有核中質量最好,賣價最高的。

橄欖手串的前身

3、梅林核:產於梅林縣,是橄欖核三傑之一,核型飽滿,顏色紅,核質硬,易玉化,不容易裂。

橄欖手串的前身

4、黃胖核:又黃又大,長度短,比較難盤,但盤出顏色發金光色。

橄欖手串的前身

4、紫皮油核:表皮紫色,去皮后里面顏色均勻,很紅!油性好!是上好的雕刻材料!也很珍貴。

5、水晶核:顏色很純,看起來沒有雜質的核都統稱水晶核

橄欖手串的前身

6、外國大核:核特別特別大

橄欖手串的前身

四、膚色肉色分類

1、黑:俗稱“烏金剛”,表皮發黑,肉極紅,易發漿,一經把玩便會上色;

橄欖手串的前身

2、紅:俗稱“紅金剛”,表皮發紅,肉色稍紅;

橄欖手串的前身

3、金:俗稱“鐵圓核”,表皮金黃,表皮偏黑,白筋密度大,穩定易刻

橄欖手串的前身

4、紫:俗稱“紫核”,表皮發紫,常見普通用料。

橄欖手串的前身

五、按照核子的存放時間分類

1、新核:存放3年以內的核。不合適雕刻

2、陳核:老核,去皮後存放3-5年以上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橄欖核存放時間越長越好,還要看核料本身的核質、成熟度、飽滿度。一個品質佳的核料放上三五年,對於資深核雕大師是如虎添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