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館聽相聲

在茶館聽相聲

“我是天津人,我就愛聽相聲,出門遇到丁文元,還有王德成”,一段“糾紛”奠定少馬爺的江湖地位,鋪平墊穩娓娓道來,敘述性的段子,叫響不易,少馬爺深厚的功底多年的積澱,駕馭了這個題材,成就了經典,問世以來,多年不衰,以至於眾多粉絲探討,軋腳面發生的實際地點,分析得圖文並茂,有板有眼。相聲tv裡那倆盟兄弟的扮演者,一個是蘇文茂蘇先生的大公子,一個是年少時候偶像李向陽扮演者郭振清的公子。作為一名天津人,出門沒遇上過丁文元,在蘇老先生的勸誡下,本為相聲演員的蘇明傑先生慢慢退出這個行當,自然是無緣得見了,而作為同事,當初在研究直播機位架設和鏡頭切換的討論中,倒是總能見著王德成。這是後話。

在茶館聽相聲

《糾 紛》

因為天津人愛聽相聲,所以相聲演員輩出、名家雲集,在天津聽相聲,又是一種對高水平演出的體驗,這是相輔相成。以2005年郭德綱在中國大戲院那場演出為分界線,天津的茶館相聲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存空間和方式,當然也呈現了大不相同的韻味。那場差一點被大霧耽擱了的演出,在記憶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歡聲笑語、熱鬧非常,然而最印象清晰的,是50塊人民幣的票價,以至於多年以後,看到每年的春節省親演出、亦或是特殊節日郭德綱在北京的堂會,每次看到票價都不免咋舌,好在有那50塊墊底,欣賞了十大段硬坷的節目,足矣。

在茶館聽相聲

名流茶館

在茶館相聲尚未達到當前的認知程度的時候,去看演出是一種小眾的娛樂活動,彼時園子也不多,名流茶館是其中最重要的地方,臨近濱江道步行街,鬧中取靜,各個演員都是科班出身,哈哈笑、眾友、九河,尹笑聲、黃鐵良,佟有為、馬樹春,大腮幫子、劉壞水,門裡人的老先生們,都是當年撂地練下的功夫,鋪平墊穩,娓娓道來,老段子很見功力,追隨時代有創新,園子不大,人也不多,三四排,從來不用提前買票,演員和觀眾的互動也極多,賣蘿蔔的臘月臉,老式的上花籃,都成了隨風逝去的記憶。有一次去晚了,坐在了最後一排,演出到一半,楊議悄悄進來,坐在了旁邊,下一段是他哥楊威,一口氣給上了一排花籃,那時候好像是已經演了兩三季的楊光了,看得出來沒少賺錢。那個時候,好多段子有屬於那個年代的特殊表演方式,觀眾人數不多而互動頻繁,對段子的熟悉乃至於演員和觀眾的熟悉,從而帶來的現場氣氛異常活躍,隨著郭德綱的走紅、劇場相聲被更多人瞭解和感興趣之後,這種互動一去不復返了,名流的票價從10塊升到20、30,從外地特別是北京聞名而來的觀眾,導致了要提前訂票現象的產生,這是相聲、天津茶館相聲的一件大好事。另一方面,隨著有些老先生們的離世、亦或是年事已高,那一代老輩傳統方式學藝的老先生們,開始漸漸告別舞臺,“求剩飯”、“黛玉走四方”這樣的帶著鮮明茶館相聲烙印的經典,慢慢失去了誕生的土壤,茶館相聲的突破發力方向,亦是一個難題。出身於中國北方曲藝學校的高曉攀,以相聲劇的方式在北京城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嘻哈包袱鋪的成功,很難在天津衛得到複製,不過這一方水土,百年來一直給相聲的生存發展給於滋養,江山代有才人出,裘英俊、于丹,張攀、劉銓淼為代表的新一代,開始成為天津相聲演出主角,從師徒口口相傳的當年到如今高學歷的新一代相聲演員,茶館相聲的風骨和韻味並未流失,添上時代的烙印後,繼續得以發展,華燈初上的茶館裡,笑聲依然不斷,這裡是九河下稍天津衛,我們都愛聽相聲。

在茶館聽相聲

名流茶館

這是這座城市獨有的一脈相承,說的,聽的,樂在其中。

存在即合理,一笑對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