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勿將笙藝忘,勿將蕭藝失,留笙兒孫吹,留蕭兒孫秦。留愛兒孫談,留歌兒孫唱,留巫兒孫承,留技兒孫用。《苗族賈理》

黔東南,因為群山環繞,氣候潮溼而植被多生,又因自古交通不便而產生並保留了多樣且獨特的民族文化,所以一直是令人神往之地。如今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15個縣,首府凱里。西江則位於貴州凱里市的東南,從雷公山路口折向東北36公里處,是凱里周圍規模最大的苗塞,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為戶苗寨”。是中國最大的苗寨。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進入山門,行至白水河邊,眼前豁然開朗,河兩岸的山頭上便是密密麻麻的吊腳樓。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雲天,源於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寨內吊腳樓層層疊疊順山勢而建,又連綿成片,房前屋後有翠竹點綴。吊腳樓多為三層,基座以青石、卵石壘砌,一層圈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為糧倉。居住層有長廊,圍有木欄,設有長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繡,人稱"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連,蜿蜒聯通山上山下的每戶民居。關於苗族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蝴蝶媽媽與水泡相戀,所產下的後代便是苗人的祖先和天地萬物。這種浪漫和唯美伴隨著苗族文化,蝶伴水生,彩雲萬里,流霞氤氳。閒時半倚美人靠,淡看流雲彩霞,便覺人間好風光。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苗族古來沒有文字,其文化、藝術、歷史皆在其生活之中。

通過生動的形象、豐富的色彩,體現在華麗繁複的銀飾、精緻絢爛的刺繡中,世代相傳。“苗族賈理”就是苗族口傳心授的種傳統文化,被稱為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具有哲學宗教、法理精神和人倫道德三者一體同構的文化特徵,是苗族最神聖的精神文化大法典。苗族人就是靠著這世代相傳的精神法則將民族文化保留到了今天。

原住民與外來客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裡寫道:世界上有兩種苦難深重的民族,一是遍佈世界沒有自己家園的猶太人。二是幾幹年來不斷遷徙的中國苗族。而西江就是苗族歷史上五次遷徙中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陸續遷徙到達的集結地。西江苗族最早約在西漢漢文帝時遷徙到這裡,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西江在漢朝時稱雞江”,清朝雍正建置後稱“雞講”,乾隆三年置雞講司。民國時期,當地的紳士、寨老們將之更名為更雅緻的西江”。這裡世代居住苗族西氏支系,西江”在苗語裡的含義是苗族西”氏族“討”來的地方。西”代表西氏族,“江”在苗語裡表示“討”、“商討”的意思。由此也可大致瞭解西江苗族是從其他地方遷徙於此居住的。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如今,世居於此的苗族人才是這裡真正的主人,而我們則是偶來打攪的外來客。經過旅遊開發的西江儘管不似鳳凰、大理聲名赫赫,但也是遊人趨之若鶩的旅遊聖地,近兩年的十一“黃金週”都出現過進山限流的情況。所幸我們抵達時西江已是11月的秋末,一個月裡有大半天氣都陰著,滿山的樹依然是綠色,但已不再蔥蘢。進入旅遊淡季的苗寨裡也一改人頭攢動的景象,分外安靜悠然起來。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不知是因為淡季所致,還是因為西江尚未被過度開發,山裡山外都隨處可見正在勞作的苗族人,背柴的阿媽,河中洗衣的阿妹,放學歸來的孩子,三三兩兩收工回家的農民,與零星的遊客擦肩而過,互不相涉。寨子裡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還穿著苗繡的外衣,纏著裹頭,年輕人的穿著已與都市人無異,但仍梳著苗族的髮髻,戴著大朵的裝飾花。這些透著民族風情的細節並不是為了吸引遊客的眼球,而本來就是他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靠近寨子中心街面上的吊腳樓都改成了旅遊商品店、農家樂、旅館,往山上走去,門前簷下晾曬的辣椒、酸菜與衣服開始顯露出生活的氣息。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入夜,白水河兩岸亮起燈光政府改造的河岸燈光工程與遠處山上民居透出的零星燈光相映成趣。遊客不多入夜寒涼商店早早地關門落鎖,路上行人要,只有不知誰家的狗偶爾吠一兩聲。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第二天卻是好天撥雲見日,陽光遍灑。這樣的天在終年雲霧繚繞的西江實屬難得,所以當地人紛待自的玉米、豆子、辣椒等搬出來晾曬,就鋪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也讓整個街景鮮活起來。半山腰的學校升起了國旗,雖聽不到朗朗書聲,但也讓人覺得踏實一這是一個實實在在有人生活的村賽,而不是一個一切為了遊客”的旅遊景區。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遊者,到一處,必食其美味。苗菜並不像八大菜系自成體系,條條款款。而是山間林中,水裡地頭,信手取來,加以本地溫中散寒的酸湯、辣椒,自然成就口舌之妙。一方水土一方人。雲貴多峻嶺,古時少有人至,得山間大大小小之盆地,稱之“壩子”,世居於此,便形成了苗人內向、好客、知足常樂的性格。因此苗人不善言辭卻好酒,酒後便放下拘謹,以飛歌為樂。所以早有精明的商家將本是苗族待客最高禮儀的迎客酒變成了招攬生意的好手段——盛裝的苗族女子站在店門口,有食客進來便高唱迎客酒歌,剛坐定,就圍上來吹笙祝酒,倒是食客們一樣的盛情難卻。不過,若是千里迢迢來此卻不得享用長桌宴、不得見識苗家祝酒歌,也是遺憾吧。

西江月映千戶苗寨,過客瞭解這個民族要很久,但愛上他卻只要瞬間

苗家人善於享受生活,因此節日眾多,而每到節日,便是合村的歡樂時刻。若是有幸遇上牯藏節(也稱鼓藏節)或苗歷新年這樣的盛大節日,更是難得的體驗。苗族人會放下一切活計工作,全心投入節的慶祝。不管你來自哪裡,都會成為他們的座上賓,邀請你一起參與。所以,我們這些偶爾經過的外來客就會產生這樣矛的心理:既希望能有機會看到、體驗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生活形態,可是又怕這種迎合遊客心理而發生的改變會破壞這種原生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