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從治病為本向以人為本,應該做好哪些轉變?

在最近召開的第十次全國婦產科學會議上,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分享了他所看到的婦產醫學領域這幾十年的變化,尤其是近十幾年的巨大變化。

沈鏗教授提出,我們的醫療模式要實現由“治病為主”向“治人為主”的轉變,白巖松認為,該理念與國家制定的“健康中國行動”發展戰略的大理念相一致。

“健康中國行動”戰略中排在首位的轉變,就是由“治病為中心”向“防病為中心”轉變。那麼,從治病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意味著哪些轉變?白巖松詳細分享了他的觀點。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從治病為本向以人為本,應該做好哪些轉變?

1. 從治病為本轉變成以人為本,意味著醫生要從對疾病的瞭解轉變為對人的瞭解。

這就需要檢驗現代的醫學教育是否跟得上這種轉變,醫學教育是否仍有相當多的欠缺?當以治病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的時候,其實與很多行業都緊密相關。中國人往往注重實用,而不注重基礎。以人為本,也在呼籲醫學領域在關注實際學科和專業越來越細化的基礎上,從對疾病的瞭解轉變為對人的瞭解。

2.從以病為本轉向以人為本,需要對疾病有新的認識。

以治病為本時,醫生只看到具體的病情。然而一個人患病往往是具體的病和心病的結合,醫生治病過程中是否能夠關注患者的心病?因為心病和具體的病情是相輔相成的。

對於婦產醫學而言,我們關注的是孕育生長,但是懷孕前的焦慮、懷孕中的擔心、情緒起伏和產後的抑鬱貫穿在整個孕期,這是具體而複雜的過程。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從治病為本向以人為本,應該做好哪些轉變?

3.溝通能力在治人為本的過程中極其重要。

在診治過程中,由醫生說了算風險較大。目前國際上有一個概念,在診治過程中由醫生和患者共同做決策。能否和患者溝通?能否不讓患者產生誤判?能否讓患者由猜疑者變成合作者?未來患者心理研究將是以人為本的非常重要的環節。若不瞭解患者複雜的心理變化,很難完成以人為本這一個關鍵點。

4.預防為主是以人為本的關鍵。

以人為本替代以治病為本,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醫生的職責其實是延伸的。扁鵲三兄弟的故事是中國醫學史中的經典故事, 這個故事闡述了“大醫治未病”的道理。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讓人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小病快治,不轉化成慢病,得了慢病也能夠有效控制,帶病健康生活。” 這個理念與“健康中國行動”緊密相關。因此,預防為主是以人為本關鍵。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從治病為本向以人為本,應該做好哪些轉變?

5.以人為本意味著只能把機器和日新月異的技術當作醫生的助手。

醫生在面對每一個患者時,都應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也是外科泰斗裘法祖的名言。大數據從來不解決個體問題,我們期待技術快速進步,但是又知道醫生永遠沒法替代,技術可以輔助醫生確診,但是治療還是醫生的工作,因為坐在醫生面前的是鮮活的個體。

6.以人為本需要具有撫慰能力。

藥到病除、刀到病除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嚴仁英教授當初跟著林巧稚教授查房時發現,原本哀聲遍地的病房,在林大夫進來和患者親切溝通、交談之後,整個病房的氣氛完全發生了改變,讓人開始感覺溫暖,而不是寒冷。每一個好大夫背後都有專業的撫慰能力,這種撫慰能力,應該是好醫生的標配。

7.醫學與人文密不可分。

人文是醫學的一部分,醫學本身就包含著科學、人文、自然、心理以及社會等,這些內容綜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學科,叫做醫學。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從治病為本向以人為本,應該做好哪些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