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从治病为本向以人为本,应该做好哪些转变?

在最近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会议上,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分享了他所看到的妇产医学领域这几十年的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巨大变化。

沈铿教授提出,我们的医疗模式要实现由“治病为主”向“治人为主”的转变,白岩松认为,该理念与国家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发展战略的大理念相一致。

“健康中国行动”战略中排在首位的转变,就是由“治病为中心”向“防病为中心”转变。那么,从治病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意味着哪些转变?白岩松详细分享了他的观点。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从治病为本向以人为本,应该做好哪些转变?

1. 从治病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意味着医生要从对疾病的了解转变为对人的了解。

这就需要检验现代的医学教育是否跟得上这种转变,医学教育是否仍有相当多的欠缺?当以治病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时候,其实与很多行业都紧密相关。中国人往往注重实用,而不注重基础。以人为本,也在呼吁医学领域在关注实际学科和专业越来越细化的基础上,从对疾病的了解转变为对人的了解。

2.从以病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需要对疾病有新的认识。

以治病为本时,医生只看到具体的病情。然而一个人患病往往是具体的病和心病的结合,医生治病过程中是否能够关注患者的心病?因为心病和具体的病情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妇产医学而言,我们关注的是孕育生长,但是怀孕前的焦虑、怀孕中的担心、情绪起伏和产后的抑郁贯穿在整个孕期,这是具体而复杂的过程。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从治病为本向以人为本,应该做好哪些转变?

3.沟通能力在治人为本的过程中极其重要。

在诊治过程中,由医生说了算风险较大。目前国际上有一个概念,在诊治过程中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决策。能否和患者沟通?能否不让患者产生误判?能否让患者由猜疑者变成合作者?未来患者心理研究将是以人为本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若不了解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很难完成以人为本这一个关键点。

4.预防为主是以人为本的关键。

以人为本替代以治病为本,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生的职责其实是延伸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是中国医学史中的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阐述了“大医治未病”的道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了小病快治,不转化成慢病,得了慢病也能够有效控制,带病健康生活。” 这个理念与“健康中国行动”紧密相关。因此,预防为主是以人为本关键。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从治病为本向以人为本,应该做好哪些转变?

5.以人为本意味着只能把机器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当作医生的助手。

医生在面对每一个患者时,都应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也是外科泰斗裘法祖的名言。大数据从来不解决个体问题,我们期待技术快速进步,但是又知道医生永远没法替代,技术可以辅助医生确诊,但是治疗还是医生的工作,因为坐在医生面前的是鲜活的个体。

6.以人为本需要具有抚慰能力。

药到病除、刀到病除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严仁英教授当初跟着林巧稚教授查房时发现,原本哀声遍地的病房,在林大夫进来和患者亲切沟通、交谈之后,整个病房的气氛完全发生了改变,让人开始感觉温暖,而不是寒冷。每一个好大夫背后都有专业的抚慰能力,这种抚慰能力,应该是好医生的标配。

7.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

人文是医学的一部分,医学本身就包含着科学、人文、自然、心理以及社会等,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学科,叫做医学。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从治病为本向以人为本,应该做好哪些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