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作文更有文采(一)活用動詞


外國有位作家曾說過:“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的。要是你找到了準確的動詞,那你就可以安心地寫你的句子。” 我國語言大師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經說過:“行動描寫可以使人物站起來”。由此可見,只有成功的動作描寫,才能使讀者感到作者筆下是一個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充分展示,人物也才能真正站立起來。

首先,要準確運用動詞。

準確運用動詞展現人物活靈活現的動作,從而體現人物性格特點,揭示人物精神品質。古今中外,無論文學大家還是詩詞達人,對動詞的運用都頗有講究。 比如以下幾句:

“我的母親早已迎出來了,接著便飛出八歲的宏兒。”(魯迅《故鄉》)這裡的“飛”,飛出了親人的親熱,飛出了侄兒的活潑可愛。

魯迅《孔乙己》中通過“便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和“他從衣袋了摸出四文大 錢”的“摸”的兩個動作的鮮明對比,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孔乙己一步步被逼上絕路的社會現實。

還記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活化出了怎樣的一種活生生的春光燦爛的情狀嗎?下面我們再走進幾段運用動詞的精彩句段,跟隨作家去學習動詞運用的方法。

如何讓作文更有文采(一)活用動詞

海明威經典作品《老人與海》中的一段:

“老頭兒放下了釣絲,把它踩在腳底下,然後把魚叉高高地舉起來,舉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時使出全身的力氣,比他剛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氣,把魚叉扎進正好在那大胸鰭後面的魚腰裡,那個胸鰭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齊著一個人的胸膛。他覺得魚叉已經扎進魚身上了,於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魚叉扎得更深一點,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裡面去。”

這裡作者運用細緻筆調把扎魚的動作猶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般凸現於讀者面前。把筆墨集中在處於特定時空的魚叉上,“舉”、“扎”、“靠”、“推”等動作構成精彩的特寫鏡頭,使人從驚心動魄的人與大魚的搏鬥中感受到到人的力量、智慧與勇氣。

如何讓作文更有文采(一)活用動詞

我國古典名著,吳承恩的《西遊記》中關於豬八戒的一段描寫堪稱精彩絕倫:

“在那山坡前,戰經八九個回合,八戒漸漸不濟將來,釘鈀難舉,氣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來與他鬥著,讓老豬出恭來。”他就顧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蘿荊棘葛藤裡,不分好歹,一頓鑽進,哪管刮破頭皮,搠傷嘴臉,一轂轆睡倒,再也不敢出來。但留半邊耳朵,聽著梆聲。”

本段中“一溜”、“不分好歹,一頓鑽進”、“一轂轆睡倒” “留半邊耳朵”等動作描寫算是二師兄的專利動作了,其自私驚恐可笑的“豬性”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

其次,善於多角度運用動詞。

準確運用動詞,可以把人物事物描寫的真實,有動感;而活用動詞,則可以讓句子充滿想象力,畫面感更強,文采綻放。舉幾個例子。

例一:“糾纏”。糾纏的意思是指相互纏繞或遭人煩擾不休。如:我還有事情,別再糾纏我了!這個問題糾纏不清。等等。我們還可以這樣用:

1、 雨,糾纏著她的頭髮,毫無規則的把頭髮弄得一綹一綹。雨水,順著成綹的頭髮往下流。擬人用法,表現了人在雨中無處躲藏的情形。

2、 五彩的蝴蝶一會兒立在柔軟的花瓣,一會兒飛舞在花頭,糾纏著剛剛綻放的花朵,好像是在情語綿綿。“糾纏”一詞,生動描繪了蝴蝶在花間或駐足停留或繞花飛舞的樣子。

例二:“撕裂”。 指撕開,扯裂。用手使東西(多為薄片狀的)裂開或者離開附著處,多指過程。

1、 “低垂的天幕壓著我的胸口, 灰暗與沮喪撕裂著我的心。”句中“撕裂”一詞表現了“我”苦悶無助、失落傷痛的心情。

2、 “已是深夜,皎潔的月光撕裂著我的記憶,無論如何拼湊,那一幕都不能完整再現。”句中“撕裂”一詞傳神地表現了記憶不完整而形成的“記憶碎片”。

例三:“沒收”。 沒收,意思是將個人的財、物等違法違規所得罰沒,收繳。這是法律用語。同學們常用於“老師沒收了我的手機。”“媽媽沒收了我的遊戲機。”等。其實,“沒收”還可以這樣用。

1、 當天空沒收了夕陽的餘暉,夜幕便將大地的一切掩蓋了。

2、 “怎麼還玩兒啊!”高興的心情瞬間被媽媽刺耳的呵斥沒收了,遊戲的快樂剎那跌進了深淵。

以上兩句中的“沒收”分別用在景物和心理描寫上,增加了句子表達的新穎程度和趣味性。

同學們讀了這幾個例句有何感想啊?類似的動詞包括以下這些,同學們可以在瞭解使

用原意的基礎上,多角度運用並寫在你的筆記本上,作文時可以直接運用:

淹沒 徘徊 傾瀉 散發 凝視 吮吸 垂涎 蘊含 綻放 纏綿 繾綣 搖擺 伸展 飄散 舒展 眷戀 哀怨 聆聽 枯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