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SARS以來北京科技取得巨大進步


北京市科委:SARS以來北京科技取得巨大進步


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2003年SARS以來,科技取得了巨大進步,請問科技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有了哪些明顯變化?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許強介紹,17年來,科技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等領域經過持續佈局,已經形成若干在國內外具有優勢的機構、學科和人才梯隊,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生命科學方面,近年來基因工程、抗體工程、細胞工程技術快速發展,在預防、診斷和治療產品的研發生產逐步得到應用。這次疫情爆發後,中國科學家在不到兩週內就測出新冠病毒的完整序列並在第一時間向全球公佈,為新冠肺炎的檢測和研究奠定了基礎,依靠的就是新一代高通量核酸測序技術,而2003年SARS爆發時,最早的序列是由加拿大團隊足足用了5個月的時間才測出來。另一個突破是單細胞基因組學,利用這一技術可以測得單個細胞的基因組,為這次疫情防控中的特定細胞抗體篩選提供了關鍵手段。同時,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可高效編輯基因組,同時可以靶向細胞中特定序列,改造細胞,在新冠肺炎診斷試劑、疫苗研製中也已經在發揮作用。市科委近年來重點佈局支持結構生物學、合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等方向的基礎研究,並推動基因檢測及新型測序技術、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免疫治療等前沿技術發展,這些佈局的科技成果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抗疫”的有效“武器”。


二是信息技術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醫療設備開發、社區防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市科委組織推動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產品研發試用,每個病例要篩查200-300層CT圖像,當病例迅速增加時放射科醫生不眠不休也難以保質保量完成,但是AI產品僅需3秒即可發現、確認和分隔病變,10秒即可給出病變的分佈、形態、密度等數據,完成病變的分期和轉歸,而且結合臨床檢查,可以基於全數據的學習實現精準診斷。目前,本市推出的相關產品在國內外已累計處理病例40萬次,敏感性超過95%。再比如首次開放共享AI算力算法,助力藥物和疫苗研發,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二級結構預測從55分鐘縮短至27秒,提速120倍。同時,基於AI技術的智能測溫設備,具有自動進行環境溫度補償、體表溫度檢測轉換、體溫異常報警和智能辨識人臉等多種功能,便於進行動態監控、聯網分析。基於這些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們還組織開發了用於重點人群體溫監測的可穿戴式智能體溫計(具有檢測精度高、可連續監測體溫、數據聯網分析、三級分層管理等功能),推出了新冠肺炎線上醫生諮詢平臺,顯著提升了“戰疫”的效率和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