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SARS以来北京科技取得巨大进步


北京市科委:SARS以来北京科技取得巨大进步


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2003年SARS以来,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请问科技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有了哪些明显变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介绍,17年来,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经过持续布局,已经形成若干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的机构、学科和人才梯队,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生命科学方面,近年来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逐步得到应用。这次疫情爆发后,中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周内就测出新冠病毒的完整序列并在第一时间向全球公布,为新冠肺炎的检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依靠的就是新一代高通量核酸测序技术,而2003年SARS爆发时,最早的序列是由加拿大团队足足用了5个月的时间才测出来。另一个突破是单细胞基因组学,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测得单个细胞的基因组,为这次疫情防控中的特定细胞抗体筛选提供了关键手段。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高效编辑基因组,同时可以靶向细胞中特定序列,改造细胞,在新冠肺炎诊断试剂、疫苗研制中也已经在发挥作用。市科委近年来重点布局支持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并推动基因检测及新型测序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发展,这些布局的科技成果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抗疫”的有效“武器”。


二是信息技术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设备开发、社区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市科委组织推动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产品研发试用,每个病例要筛查200-300层CT图像,当病例迅速增加时放射科医生不眠不休也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但是AI产品仅需3秒即可发现、确认和分隔病变,10秒即可给出病变的分布、形态、密度等数据,完成病变的分期和转归,而且结合临床检查,可以基于全数据的学习实现精准诊断。目前,本市推出的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已累计处理病例40万次,敏感性超过95%。再比如首次开放共享AI算力算法,助力药物和疫苗研发,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提速120倍。同时,基于AI技术的智能测温设备,具有自动进行环境温度补偿、体表温度检测转换、体温异常报警和智能辨识人脸等多种功能,便于进行动态监控、联网分析。基于这些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还组织开发了用于重点人群体温监测的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具有检测精度高、可连续监测体温、数据联网分析、三级分层管理等功能),推出了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显著提升了“战疫”的效率和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