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断丝连的飞白,闪转腾挪神秘笔法,揭秘林散之如何成就草圣之道

在行书和草书的书写中,有一种重要的笔法不可或缺,即“飞白”。书法艺术作品中出现飞白,是书法之美的重要看点之一。

  • 飞白,顾名思义,用笔飞快一撩,或以枯笔轻轻掠过,使所写的笔画线条呈毛丝状而显墨淡,以区别其他线条黢黑的实墨色。
  • 下图为萧娴先生所作镜心,其中除第一个字“云”中有多处使用飞白笔法,后两字笔画中局部也有飞白呼应,使整个画面黑、白、灰相间,色调柔和,卓然有致。
藕断丝连的飞白,闪转腾挪神秘笔法,揭秘林散之如何成就草圣之道

“云”字写出飞白,使整个字的墨色产生阴阳变化,极大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飞白,是如何被写出来的呢?无非两种可能性

  • 一种可能性,当笔画中墨近枯竭,或用很快速度行笔,就会出现飞白的效果,这种情形下,一笔之中,墨痕丝丝缕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现象,亦或是书家有效控制行笔速度的结果。
  • 这种飞白效果的优点不仅能彰显书写的韵律感;更能让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气韵贯通,自然流畅。
  • 这种飞白的一般写法相对比较容易,但很难完美。放大细节,取上图第一个字“云”为例,飞白笔法本身仍有些许不尽人意之处,对大多数书法家来说,进一步追求完美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飞白的呈现效果很难被人为控制,具有极强的偶然性。
藕断丝连的飞白,闪转腾挪神秘笔法,揭秘林散之如何成就草圣之道

两处飞白,一短一长,一矩形一三角形,相映成趣,但笔法稍显粗略


  • 那么几近完美的飞白效果又是怎样的呢?
  • 更完美、更高难、更艺术的飞白效果,只可能是作者通过高超的书写技法,控制好笔的含墨、含水量,刻意写出来的,而不是撩出来或是掠出来的。这是第二种可能。
  • 写出飞白是顶级书法高手的笔法绝技之一,换种说法,只有写出来的飞白才有可能晋级到顶级草书行列。
  • 在这种书写功力支持下,写出来的笔画飞白和牵丝应带的飞白效果,需要书家具有超级老辣的笔力和书写时高度的精神灌注。如此高级的技法是大多数书法家也难以企及的,至少也是难以做到次次成功的。
  • 下图这个“晚”字取自林散之先生所作草书《杜牧山行一首》,整个字所有笔划都带有飞白笔法,是枯笔求润的成功范例。

藕断丝连的飞白,闪转腾挪神秘笔法,揭秘林散之如何成就草圣之道

  • 从上一个字牵丝映带下来的第一笔开始,到“免”的长撇结束,所有笔划一气呵成,其中急、缓、停、返、转、拧、折、翻、顿、收等等一系列闪转腾挪动作如同在刀尖上舞蹈,容不得一点差池;从图中标出的笔触效果看,简直就是鬼墨神笔,天使仙差。
  • 林散之凭借精到笔法所表现出高超的精妙飞白效果,将枯润分寸拿捏得如此得当;将水墨线条书写的如此劲道,真史所罕见,其一笔之中内涵之丰富,装饰效果之显著,牵丝应带中的飞白效果之飘忽,给整幅作品增添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藕断丝连的飞白,闪转腾挪神秘笔法,揭秘林散之如何成就草圣之道

“草圣”林散之 草书《杜牧山行一首》

就凭“飞白”这一个审美点,就不难窥见林散之书法艺术的高难和高妙,那他是如何练就这一笔绝技的呢?我们又如何能学得一二呢?

  • 当然,书写的熟练是最低的要求。看“草圣”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我们会发现,相同内容他会写十几幅、几十幅甚至上几百幅,难道他大量生产批发盈利吗?在没有出名也没有书画市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卖字是不可想象的。他这么做绝对就是为了书写的熟练和训练敏锐的控笔手感。写出飞白还不够,使整个字的墨色产生阴阳变化;使笔触写很长的连笔也不散峰;使折笔、拧笔、转笔的水墨肌理毕现,才能极大程度地强化书法艺术摄人魅力。
  • 只有在熟练到凭肌肉记忆就能完成整幅作品,即一气呵成的程度,才能逐步追求牵丝应带和笔画连写等飞白的质量,以及表现出的高难度艺术性,到了这个层次,语言已经无法描绘怎样的飞白之高低优劣,此处正是“无法胜有法”的艺术最高境界,需要靠个人造化自己感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