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苑丨PPP项目绩效管理“施工图”出炉!对新基建影响几何?

议苑丨PPP项目绩效管理“施工图”出炉!对新基建影响几何?

漫画:颜庆雄

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对拉动社会投资、降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至2020年2月末,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累计入库项目9459个、投资额达到14.4万亿元,PPP成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的经典模式。近日,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操作指引》”),以规范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工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保障合作各方合法权益。本期议苑就该问题进行讨论。

主持人:赵 鑫

嘉 宾:匡贤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出台《操作指引》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图?

匡贤明:PPP的本质是用市场化的办法实现公益性的目标。

这涉及到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政府PPP项目的设计、发包与监管;二是项目实施方的参与、施工与费用的补偿。两个环节形成一个闭环,关节点在于绩效。PPP推出以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多关注项目设计和实施层面,对绩效管理缺乏统一标准。这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以委托方身份在选择、管理、考核社会资本时缺乏抓手,社会公共利益衡量难以做到全面和客观,甚至有可能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在这个背景下,《操作指引》,相当于一个操作指南,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资本,都可以此为依据。从制度层面看,这有利于稳定各方的制度预期,有利于PPP项目的平稳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释放社会资本巨大的潜力,使各地的重大项目能够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既达到公益性目标,又实现高效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操作指引》有长远的制度意义。

李长安:PPP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生产公共产品或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模式。自PPP运作以来,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普遍欢迎,合作规模日益壮大。但是,如何对PPP模式进行有效监管,特别是进行绩效评估,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一方面,地方政府引入PPP模式后,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管理是否有效;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加入的积极性是否提高,基本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等,都需要进行评价和评估。

此次《操作指引》的出台,是在总结多年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还是为了加强对PPP项目的管理和评价。

和静钧:一直以来,对纯公共基础设施或准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都是由公共财政一手包办的。但基于公共财政的有限性,注定了在经济建设中必须让民间资本融入进来,因为社会上有充裕的存量资本。为了规范PPP项目管理,也为了让PPP融入到整个资本市场,尤其是为了满足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花钱必问效”的铁纪律,财政部适时推出PPP项目绩效管理的操作指引,体现了“按效管理”原则,表现出代表公共利益方的管理者更积极有为的态度。

近段时间“新基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操作指引》将对新基建产生哪些影响?

和静钧:“新基建”是相对于“老基建”而言的,以智能服务为特色的“新基建”PPP项目,除了在传统的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准公共事业等领域,也具有显著优势。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推出的“健康码”为例,项目的构想、设计,基本上由社会资本方阿里巴巴集团完成,速度快、专业性强,社会效益显著。而“老基建”领域,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本上由政府承担,除非政府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否则由政府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前期工作,要么漏洞百出,要么低效拖沓。

此次出台的《操作指引》,使以绩效管理为框架的“新基建”的评估更加明确,项目周期相对缩短,这能够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绩效评估的能效得以充分提高。

匡贤明:无论是新基建,还是传统基建,共同点都是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操作指引》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强调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对管理规范、有技术优势的社会资本来说更为有利。可以预期,《操作指引》将有助于释放出新基建对PPP项目的需求,使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基建中。

李长安:从新基建的内容看,很多都属于公共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畴,这也是能够引入PPP模式的基础。据统计,在全国已经落地的PPP项目中,包括信息网络建设、光电、充电桩、生物质能、智慧城市、科技等的新基建项目投资占比不到1%。新基建的融资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因此,引入PPP模式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大量已引入PPP模式的新基建项目,也急需开展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管理,

该文件的出台,有助于规范新基建项目的绩效评估,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

《操作指引》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李长安:此次《操作指引》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求绩效评估覆盖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文件明确规定,PPP项目绩效管理是指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的绩效目标和指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等项目管理活动。这样,绩效评估将包含中间绩效目标和最终绩效目标、总体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等系列目标,覆盖项目全过程以及事后评价。不仅如此,绩效目标的内容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也比较详尽,《操作指引》明确PPP项目绩效指标体系由绩效指标、指标解释、指标权重、数据来源、评价标准与评分方法构成,这对于具体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对于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立和规范,是《操作指引》的核心内容之一。

和静钧:《操作指引》第二十六条关于项目信息公开并建设信息及时更新的PPP项目综合平台的要求,非常重要。

如果做不到这一基本要求,PPP项目的公共性就会丧失,PPP将会沦为特许权垄断经营的工具,反而违背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初衷。注重公开,接受监督,这既是PPP项目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项目绩效管理的重点。

匡贤明:《操作指引》有两大亮点。

一是考核力求量化。第七条PPP项目绩效目标编制中,细化量化是最重要的要求。它提出,PPP项目的绩效目标应从产出、效果、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采用定性表述,但应具有可衡量性。目前正在实施的PPP项目,确有一部分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清晰、考核指标不具体、职责分工不明确、具体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公众等相关方参与不足等问题发生,影响了PPP的实施效果。力求量化,就是在管理、考核的过程中,形成相关方有共识的绩效标准,减少主观化,减少不合理的自由裁量空间。

另一个亮点是实行全面按效付费制度。

从PPP管理探索看,早期实施方案有绩效考核设计,但考核结果未与付费挂钩,使得考核缺乏约束力,《操作指引》明确要求“完全挂钩”,使绩效成为付费最重要的标准,由此可以倒逼PPP项目的规范运作,提升项目的实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