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個好地方——大同豐富的文化(5)

若論大同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莫過於的雲岡石窟。我們的祖先用他們勤勞的雙手,鬼斧神工般地為沉默的武周山注入了藝術生命;徜樣在50餘個洞窟,彷彿步入了藝術殿堂。音樂、美術、書法、雕刻、民俗、哲學、文學、佛學、建築學······整個雲岡石窟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擁此至寶世稀有,大同足以傲人寰”,郭沫若的詩句為這個寶庫作了最好的評價。

大同是個好地方——大同豐富的文化(5)

豐富多彩的地方劇種是大同文化的又一個特色。據專家考證,在大同這麼小的地理單元內,小劇種有七八種之多,這在全國其他地方是很罕見的。道情、耍孩兒、秧歌、羅羅腔、二人臺、喜樂、扇鼓、北路梆子,各具特色,不一而足。這些劇種的形成,除了證明大同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外,恐怕與多民族和平共處不無關係。

大同是個好地方——大同豐富的文化(5)

大同,又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搖籃。 兩千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北狄”,是少數民族的泛指,這裡自古就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甸奴、鮮卑、契丹、蒙古,儘管民族之間此疆彼界,曾兵刃相見,但更多的還是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在漫長的歲月裡,渴求團結統一的各族人民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聯繫,血肉般地融合在起。 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是潛移默化,,也是牢不可破的。這種融合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各個領域。是我們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一個縮影。

育英鍾秀,人傑地靈。古老的桑乾河,養育了一 代又一代優秀的子孫。大同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史不絕書,代有其人,他們“各領風騷數百年”,為“大同人”贏得了驕傲。

大同是個好地方——大同豐富的文化(5)

縱觀大同兩千年的發展史和建國以來半個世紀的創業史,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便是,都有過一段值得驕傲的輝煌,也都留下了一段令人痛惜的遺憾。

想當年北魏建都平城,在近一個世紀裡,把大同建設成為北方政治、 經濟、文化中心,人口達150萬。便是遼金時期,大同也還是西京陪都,經濟繁榮,海內知名。明清時代,大同的軍事地位上去了,經濟卻下來了。特別是農林牧業每況愈下。其因概由於人為地破壞植被所致。這一沉痛的歷史教訓,應該世代記取。

建國初期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近30多年時間裡,大同的建設方向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一五”期間,幾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建立,確立了大同的工業基礎,特別是以煤炭開採為龍頭的產業,鑄就了新大同的輝煌。然而,在計劃經濟時代,這種發展是以低效益、高汙染、資源衰減、價值流失為代價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以後,沿海城市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或招商引資,或調整產業,或引進技術,或招攬人才,或制定優惠政策,或開發自己的拳頭產品,真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當別人挖空心思地尋找出路,大打市場經濟這張牌的時候,我們仍在計劃經濟這個怪圈內徘徊。當山東全力修路,廣開四門的時候,我們省內卻處處設卡。結果,不產煤的河北、內蒙在我們的接壤處辦起了煤站,這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 難道我們不應該由此猛醒,檢討得失嗎?在最關鍵的這20多年,我們到底幹了些什麼?為什麼落後了,差距在哪裡?我們的“家底”到底如何,優勢是什麼?潛力在哪裡?該怎樣發展,從哪裡找突破口?一言以蔽之,我們應該有知恥而後勇的氣度,認真地坐下來總結經驗教訓,實事求是地找準我們城市的定位,然後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提倡實幹精神,反對坐而論道,凝聚人氣,取信於民,團結大同人,建設美大同。

大同是個好地方——大同豐富的文化(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