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除了房價(上篇已講),買房怎麼挑選城市與區域,這可能是最多人關心的一個問題。目前,幾乎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分類:老城區、主城區、新城區、開發區、園區、工業區、副城市中心、新城市中心、(生態、科技、文旅、文教、商貿、物流等)區域中心等。這還不是細分,細分的話還有:近郊、遠郊、大學城、雙城接軌區域、地鐵上蓋、高架環線、高鐵板塊、學區等。

我們知道,買房就是買地皮,地皮的價值與否很大程度決定了房子的市場價值與未來空間。但城市那麼多,每個城市又有那麼多板塊,作為買房人,該如何抉擇呢?

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一、吃透政府規劃

除了原生的老城區,其他任何一個板塊的誕生都來自於城市規劃。所以,理解政府對板塊的定位、出發點很重要。

1、先講交通區域類,例如高鐵盤、地鐵盤、高架盤、高速盤、國道盤等等。

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高鐵、地鐵、高速這三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由地方政府決定建設的,這“三樣”是由地方政府提出,“上層”批准建設的。因此,“三樣”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約等於板塊的發展潛力。這也就是常說的“要致富,先修路”。

那麼如何判斷這“三樣”對區域的有效價值呢?高鐵、高速代表城市群聯動,一進、一出雙聯動;地鐵代表城市人群聯動,主要是內部聯動。其中,高速是1小時100公里內城市群聯動,高鐵是2小時400-500公里內城市群聯動,地鐵是成熟城市的內部聯動,也就是地鐵價值大於高鐵價值大於高速價值。

而交通出行方式將會成為未來樓盤的核心競爭因素之一因為隨著城市能級的越來越擴大,基礎開車出行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軌道交通、高鐵出行會成為主流,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城市在爭著要建地鐵的原因,誰先做了誰更可能獲得發展優先權與外來人口吸引力。

高架價值略低於地鐵,同樣是城市環線,但一般處於城市外圍;國道盤就不分析了,落後產物了。

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2、再講城市定位類,例如老城區、新城區、副城市中心、新城市中心、細分某功能型區域中心、雙城接軌區域、近郊、遠郊等。

這裡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為什麼要有新的城市區域產生?這個非常關鍵。有些是為了“業績”,有些是真發展需要,有些是“光頭戴帽子沒底氣”,有些是順勢而為。例如現在多地普遍上馬新區,不論大小城市幾乎都有至少有1個新區,多的三五個新區很正常。什麼空港新城、高新區、文旅小鎮、生態科技新城、新工業聚集區、西部大學城、東南新區等。

這一類板塊,有沒有購買或者投資價值呢?就要看第二點:政府實力。

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二、吃透政府實力

如何判斷這些區域究竟是否有發展潛力呢?四點因素。

1、 剛才提到的交通條件,這是最基礎部分。起碼做到市內交通完善或待完善、基礎配套完備或待完備,否則連這個都做不到,談何看好未來。

2、 政策力度。明確一點,不是每個城市都有足夠的財力、資源去把每一個新城都發展成熟,失敗的案例也足夠多。怎麼分辨?看公建配套、行政配套、金融配套的介入度。如果一個新區,有公建配套先行,有行政機構先行,有金融機構先行,那代表起碼力度是有的。現在很多新城版塊只是挖個湖、建個路就開始賣地,這種是不應該看好的。

3、 產業結構。一座城市的發展前景很大程度取決於產業,產業則很大程度代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財政收入。

假如弄了一個科技新城、物流商貿新城、高新區,卻根本沒有產業可支撐,那就沒有財政能力去繼續發展;如果吸引不了產業人群入駐,那就沒有人氣促進其他行業發展。那規劃就只是“紙上談兵”。

4、 人口。很多城市做了很多新區,東邊一個,西邊一個,可能還有南邊一個,北邊一個。看似城市一片生機勃勃,但能否真正按“規劃所想”去實現,歸根結底看人口夠不夠、或者5年內人口夠不夠。上面三點提到的交通、政策、產業,說白了都是“吸引人口”的敲門磚。板塊要有人,才能叫板塊,否則就是鋼筋混凝土的排列組合罷了。

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三、但以上四點怎麼結合運用?

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鎮江。

鎮江是交通要塞,南來北往很多地方都要經過鎮江,因此鎮江擁有完善的高速、鐵路、高鐵路網。但是鎮江的房價目前是江蘇境內、蘇中以南最低的地級市,且常年成交量不高。一江之隔的蘇中城市揚州房價比蘇南城市鎮江平均高出4000元/平,與蘇錫常更是不能比。在去年底,曾經普遍有過這樣一個說法“現在是抄底鎮江最好的機會,因為京滬沿線只有鎮江還是價格窪地”。確實,這個說法帶動了一批人去鎮江炒房,但幾乎顆粒無收,甚至根本出手不掉。

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原因在哪?

鎮江全市人口320萬,其中市區人口僅有60-70萬人左右(不含丹徒),市區人口連一個南徐新城都喂不飽。而丹徒雖然為區,卻自成一體,與主城關聯並不大,雙方人口之間很難實現流動。句容則與南京頻頻眉來眼去,丹陽、揚中則縣域經濟發達,反而倒吸鎮江的人氣。這是其一,其二則是鎮江的產業基礎。鎮江主城工業底子比較弱,強工業主要集中在揚中、丹陽、大港,整個主城缺乏工業基礎,留不住人。所以,雖然江蘇大學在鎮江,還有江蘇科技大學、京江學院等高校,但缺乏就業空間,大學畢業後選擇留下的少之又少。

通過鎮江的案例,其實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以上四點該如何結合運用:交通是基礎,必要條件。產業是肌理,充分條件;人口是核心,充分+必要條件。而政策只是政策本身,最終是“水到渠成”還是“不了了之”,還是要看產業+人口的臉色。當然,這裡也明確了一個觀點:人口,不僅是看全市人口、增長率,還要細化到區域人口、區域人口流動這個更深層的因素。

寫的都是大白話,應該都能夠理解的吧?所以以我所見,很多城市的新城真的那麼有價值嗎?

樓市萬象,乾貨來了:新區遍地開花,買房如何選擇城市與板塊?

最後預留一個問題:

如果真有那麼多那麼多有價值的城市、板塊、新城,那作為“鼻祖”的李嘉誠,為什麼沒出現在你認為很有潛力的地方買房或者投資呢?

關注我,持續為你帶來樓市有用的價值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