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投票


雲南,得天獨厚,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是一個少數民族居住最多的地方,除漢族外,雲南共有25個少數民族,其服裝服飾美輪美奐、爭奇鬥豔,各有特色。

接下來向大家介紹這眾多的25個民族的服裝服飾特點。


彝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彝族支系繁多,比重最大的是來自雲南昭通、武定、祿勸、彌勒、石屏,四川大、小涼山的彝族,自稱“諾蘇”、“納蘇”、“聶蘇”,這部分彝族約佔總人口的1/2。

傳統服飾身著百褶裙、戴頭帕,瓦蓋帽,佩頭飾、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白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主色。

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風花雪月”,身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繫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


哈尼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雲南省哈尼族人口位居雲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第二,主要分佈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紅河地區哈尼族服飾一般為穿右開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著盛裝時外加一件披肩,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

在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有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穿高筒尖頭繡花鞋。


傣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傣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豔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繡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均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


壯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豔麗著稱,還有風格別緻的“蠟染”。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繫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繡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

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


苗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湖北、四川、海南、廣西等省(區)。服飾樣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多達200多種樣式,年代跨度大。

苗族服飾,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苗族女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出嫁衣是姑娘到十七八歲時就精心繡制的帶須花長衣。胸、背以花布貼鑲邊,袖口為多條彩色橫槓,開襟,不著花帽,而是用藍或黑布片裹包,頭插銀花。服短齊腰,下著圍片,小腿裹花裹腳,腳穿水紋船頭鞋。


回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女子常戴蓋頭。老年戴白色,顯得潔白大方;中年戴黑色,顯得莊重高雅;未婚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豐富。

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豔,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傳統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繡花。

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


傈僳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傈僳族源於古老的氐羌族系,與彝族有著淵源關係,主要分佈怒江、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區,婦女的服裝樣式有兩種:一種上著短衫,下穿裙子,裙長及腳踝,裙折很多;另一種上著短衫,下著褲子,褲子外面前後系小圍裙。婦女的短衫長及腰間,對襟,滿圓平領,無鈕釦,平素衣襟敞開,天冷則用手掩,或用項珠或貝、蚌等飾品壓住。有的以黑布鑲邊,衣為白色,黑白相配極為美觀。


拉祜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拉祜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崇拜多神,供奉"厄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突出特點,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婦女的服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右襟黑色長衫,兩側於齊腰部位開叉口,衣腳直齊腳面,在長衫叉口及衣邊、袖口,鑲綴紅、白、黃等色的幾何圖紋花邊,沿衣領及開襟鑲嵌數十個銀泡,下穿斜拼襠黑色長褲。另一種是開襟很小的短衫,幾乎像對襟,衣邊鑲有花布條紋,無領,小袖口,衣長齊腰間,下著筒裙。上身內襯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頭裹黑布包頭或綴有線穗的各色頭巾。


佤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髮;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繫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鍊。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


納西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納西族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以麗江縣城大研古城為代表的納西族民族服飾,未婚女子一般梳長髮或扎長辨批垂肩後,已婚婦女則在頭頂梳髮髻,喜歡帶藍色帽子。衣著方面,上身著寬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前短後長,穿時將袖口捲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百褶圍腰,從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繡花鞋。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


瑤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其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彩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景頗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景頗族居住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海撥1500-2000米的亞熱帶山區,其姑娘們的裝束尤為精美豔麗。她們的上衣是黑色平絨縫製的緊身衫,頸項上掛銀項鍊和銀圈,腰挎紅和黑毛線織的綴有許多銀泡銀鏈的挎包,小腿裹紅、黑毛線相間織成的護腿,前胸和後背鑲嵌著3圈閃閃發光的銀泡,從銀泡上向下掛著一串串銀鏈和銀飾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後背還鑲嵌著2排銀牌。


藏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藏族是跨境民族,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藏族的服飾主要表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貴族婦女的盛裝服飾較為華麗,貼身穿著光滑柔軟的玄青色裙子,外面罩上帝青色的外袍,藍色的波紋皺褶上綴著孔雀領花朵。腳上穿著縷花織錦的筒靴,腰間繫著寶石鑲嵌、絲穗婆娑的腰帶,手臂帶金釧和海螺鐲。中指和無名指套寶石鑲嵌戒指,頸上佩紅色的琥珀項飾,胸前懸著層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項圈和珠玉穿成瓔珞的長項鍊。頭髮是對半分開,梳在兩旁,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此外,還帶著三角形的巴珠頭飾,頂髻上有一顆碩大的松耳石,真可謂滿頭的珠光寶氣,燦爛奪目。


布朗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布朗族民族語言為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大方言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邊地區,布朗族穿著簡樸,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著左右兩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為圓領、緊腰、寬擺,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線打結,已婚婦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淺藍色或白色。裡衫為無袖貼身夾衫,下穿兩條筒裙,內裙為白色,外裙有兩色,臀部以上為紅色橫條,腿下為綠色或黑色,用布條或花邊鑲飾。未婚婦女用黑或藍布包頭,已婚婦女梳髮髻,插銀簪,頂端鑲3顆稜形玻璃珠,下系銀鏈,纏包頭,戴銀耳環、項圈、手鐲等飾品。


布依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國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婦女服飾因居住的環境氣候不同,服飾也不盡相同,較有代表性的是居住在貞豐縣珉谷、者相、北盤江、長田、挽瀾等鄉鎮布依村寨的布依婦女服飾。其裝束是:婚前髮辮繞頭,婚後結髮髻,罩上馬尾編成的網套、扎銀簪。熱天,中青年婦女喜包盤盤頭,顯得乾淨利索,落落大方。冷天則包牛角帕以禦寒。手上戴有骨玉,銀手鐲,佩戴銀扣、銀蝴蝶和各種銀花。


阿昌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阿昌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境內,其服飾簡潔、樸素、美觀。阿昌姑娘愛穿藍色、黑色對襟上衣和長褲,打黑色或藍色包頭,有的像高聳的塔形,高達一、二尺。有的則用二寸多寬的藍布一圈圈地纏起來,包頭後面還有流蘇,長可達肩;前面用鮮花和極色絨珠、纓絡點綴;有的在左鬃角戴一銀首飾,像一朵盛開的菊花,上面鑲玉石、瑪腦、珊瑚之類;姑娘們還以銀元、銀鏈為胸飾,頸上戴銀項圈數個,光彩奪目。扎腰帶,她們叫氈裙,多用自制的線和土布繡制。


普米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遊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永勝和寧蒗等縣。因長期和納西、彝、藏等民族雜居,服裝及頭飾吸收了他民族服飾特點。女子服飾較為複雜,花樣繁多,一般上衣為黑色、蘭色、白色的開襟短衣,袖口有花邊,領口用花線繡上吉祥的圖案。下身著百褶筒裙,裙腳邊加一圈紅線,裙襠口加一圈白色厚布,裙腳寬大,縫成褶皺形狀,一般需布匹二丈多。腰間繫一根綵帶,綵帶多用山麻或羊毛捻線織成。日常生產生活中,普米族婦女喜歡穿羊皮褂,皮褂有兩種,一種是有袖子的開衫皮褂,一種是不作任何加工縫製的披肩皮褂,一般多用披肩皮褂。


蒙古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蒙古族是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區和國家的主要民族之一,別稱:“馬背上的民族”。服飾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但都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怒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怒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州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是生活在怒江本土最早的土著民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裝,下裝為麻布長裙,在衣裙上鑲墜花邊,胸前佩帶彩色珠子串成的項圈,衣服前後擺的接口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有的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等串成漂亮的頭飾或胸飾,耳戴垂肩的大銅環。頭戴用彩珠連串的珠珠帽,怒語稱"盧批靠",胸前掛彩色串珠,和用海貝製作的一塊圓形裝飾品"勒唄",裝飾品象徵佩戴者的身份和經濟狀況,喜戴銅耳環,婦女喜挎自己縫製刺繡的怒包裝飾並盛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繫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繡有花邊。


基諾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在服飾上很有特點。一般民族的服飾中,往往女子服飾比男子服飾豐富,但基諾族卻恰恰相反。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女子身著無領對襟短上衣,黑布鑲紅邊,並綴花邊、彩布,背部繡有太陽花圖案。胸前系三角形花布胸擋,穿紅布鑲邊的黑色前開合短裙。系綁腿,戴白厚麻布翅尖帽(有的帶有色彩條紋)。少女帽角下垂至肩,已婚婦女則捲起一角


德昂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釦,長裙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下襬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不同支系的婦女,多用裙邊橫織的線條顏色加以區別。德昂族婦女不留髮,剃 光頭,用黑布繞包頭,包頭兩端如髮辮重在背後。


水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水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字。在服飾上禁忌紅色和黃色,特別禁忌大紅、大黃的熱調色彩,而喜歡藍、白、青、三種冷調色彩。盛裝女子把長髮盤繞於頂,用銀簪、銀梳固定,然後插上各種銀花。盛裝製作精製,上衣為對襟無領寬袖短衣,挽袖,袖口著白色水波浪花邊裝飾,左右胸部用壓花銀片縱排裝飾,以銀扣著點綴,頸部戴多個銀項圈、項鍊,下著青色中長百褶裙,內穿齊膝統褲,裹綁腿至膝,腳穿尖勾花鞋,裙外右側腰間配長約尺許的銀球蝴蝶針筒,腰繫長腰帶於後腰處打結,並留尺許飄於後。


滿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滿族人口總數為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三位,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襬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


獨龍族

雲南少數民族節日盛裝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是中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佩飾頗具特色,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飾料珠,多在腰間繫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以前有紋面的習俗。不戴帽 ,多披頭散髮,赤足。現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傈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