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首先要感謝《大約在冬季》的片方,是這部影片的上映,讓大家再一次反思經典歌曲開發成電影題材的趨勢是否已經到了頭,最後聯想到了《甜蜜蜜》。

這才意識到原來金曲IP電影也曾推出這麼一部經典電影。

所以“金曲IP”的瓶頸並不是題材的問題,而是主創誠意的問題。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甜蜜蜜》15年重映海報

經典歌曲的魅力可以為影視作品帶來一時的商業效應,但好的文本內容及主題表達可以賦予影片和金曲一樣長久的生命力。

《甜蜜蜜》在1996年上映,不僅叫好叫座,還在當年的香港金像獎斬獲多項大獎。黎明騎單車載著張曼玉在香港的街道穿梭的段落也成了影史經典場景。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黎明騎單車載著張曼玉在香港的街道穿梭

而2015年重映,精細的膠片修復讓片中角色的銀幕形象更為清晰,也讓鄧麗君的同名歌曲再一次傳唱四方。

反觀前幾年《梔子花開》《同桌的你》除了徒增笑料,真的沒留下更多的記憶點,可見將經典歌曲孕育成商業片容易,將經典歌曲醞釀成時隔多年影響力不減的電影卻真不是一件易事。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其實《甜蜜蜜》作為華語片中的經典,也並非無可挑剔。單看文本框架,說是狗尾續貂也不為過。

本來《甜蜜蜜》可以像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日》一樣,通過港漂男女主角的愛情不完整的結果,讓這段戀情成為銀幕內外難以磨滅的回憶,和作為時代符號的同名歌曲也相得益彰。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可偏偏編劇岸西還要安排其他類型片的戲劇衝突套路續寫劇情,後半段女主角愛上黑幫老大後一起跑路、男主角接未婚妻一同結婚打拼的故事線和前半段等長,不僅遊離於母題,還險些破壞了影迷對男女主角的共情

而這樣的創作問題也多少影響了包括但不限於《後來的我們》等同樣跨時代、跨空間的愛情片。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好在儘管有結構上的桎梏,但《甜蜜蜜》在情感上的醞釀是之後的同類型華語片難以超越的。

儘管文本前後割裂,但人物的情感立場是從一而終的,無論是黎小軍還是李翹,無論他們在香港還是在美國,經過生離死別,他們對自己愛過的一切始終難以釋懷。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因為他們愛的並不只是彼此對方,還有彼此一起港漂的時候同甘共苦的日子。和“患難見真情”同理,有時候經過生活的磨礪,你可以更清楚地發現能與你同舟共濟的TA。結尾的久別重逢,不僅是對險些跑題的後半段的補償,也算是對男女主角的真摯情感的證明。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同樣成就影片的還有導演陳可辛的用心


和人物情感一樣從一而終的還有導演的視聽表達,平實而細膩的鏡頭語言、煙火氣的同期聲貫穿全片,每一個生活細節都讓人感到親切。在這樣純真的氛圍下,主角之間情感失真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另一方面,陳可辛對演員的管理也恰到好處。不說其他演員,張曼玉在此片之前已有多年不演電影,黎明也不是十足的演技派,杜可風也不是專業的演員,但陳可辛還是從揚長避短的方向引導演員,將黎明的內斂、張曼玉的率真、杜可風的灑脫及曾志偉的圓滑注入角色當中,讓演員本真的一面和角色結合,這才凝結成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如果說金曲IP電影是命題作文的話,那麼《甜蜜蜜》相對於同名經典歌曲算是形不似但神似

影片並不一昧復古,也不一昧渲染愛情的浪漫,而是通過港漂人的愛情表達了主創陳可辛、岸西對於這首歌的理解和感受: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黎小軍和李翹對生活的希冀、對愛情的追求永遠都是那麼單純,就像歌曲中對於愛情的表達那般純真。外界的干涉不但不會影響他們的信念,反而讓他們的念想更加強烈。

他們並不是活在《甜蜜蜜》這首歌中的人,也不是因為《甜蜜蜜》而相愛的人,而是活得就像熱愛《甜蜜蜜》這首歌的人——有著最純真的情懷和最純樸的夢想。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反觀當下《梔子花開》《為你寫詩》《大約在冬季》等片,除了同名,就連主創也是歌曲主創本人。但通過影片,我們實在看不出演唱者、曲(詞)作者對歌曲本身的哪怕一分情懷。

金曲改編撲街成魔咒,這部老片卻成一代經典

這究竟是時代變了,他們拍不出影迷對電影的期待,還是對於歌曲來說,“聽者有情,唱者無意”?

再進一步想,在將經典歌曲開發成電影IP之前,如果主創本身對歌曲沒有多少心得,對歌曲本身談不上熱愛,他們又真的能成功地喚起觀眾關於歌曲的美好回憶乃至對電影的共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