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饢是從印度過來的嗎?印度也有,難道是一種東西?

饢很好吃!很管飽!但是饢是維吾爾族的!

新疆的饢是從印度過來的嗎?印度也有,難道是一種東西?

語言來看,“饢” ( nang) 是維吾爾語直譯漢語的音譯,而維吾爾語中的“饢”實際為波斯語(因為公元十世紀伊斯蘭教的傳入,維吾爾族的語言受到了阿拉伯和波斯的影響,《福樂智慧》就是最好的代表。),是“麵包”的意思。在那個時候,饢就叫饢了,以前叫“ətmək”,音譯為:“埃特買克”或“埃買克”,有興趣的可以去《突厥語大詞典》查找一下。中原也有叫法,叫胡餅。這說明起碼在這之前的幾百年,饢已經普遍存在了。

考古來看,根據阿迪力·阿布力孜的說法:“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新疆考古人員在3000 年多前的哈密五堡、2800 年前的且末縣扎滾魯克、2500 年前的鄯善縣蘇貝希以及1800 多年前的洛浦縣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都發現了各種形態的饢,這些饢雖然不一定用小麥麵粉做原料,和現在的饢有一定的差異,但足以說明饢在新疆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生活方式來看,大家都知道新疆南部地區限於自然條件無論是哪個民族都只能以農耕為主,而生活在其中的許多原初居民乃至羌人、漢人本身就是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饢是用小麥,小米粉之類的農作物做的啊。

環境來看,新疆南部地區乾旱少雨,氣候乾燥,蒸發量大,又處於沙漠戈壁地帶,這種饢帶著方便,保質期長,又營養豐富,絕對是居家旅行殺人放火之必備啊。

綜上所述,我認為饢是維吾爾族多方面因素所形成的一種飲食文化,我認為和印度沒啥淵源。可能就是環境都相似。

新疆的饢是從印度過來的嗎?印度也有,難道是一種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