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到底誰在局外?

《局外人》到底誰在局外?

專業的書評人習慣以專業術語來定論小說的性質。而這樣《局外人》就披上了批判現實主義、荒誕寫實主義、存在虛無主義各種外衣。我只從我的個人角度來解讀吧。就像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

還是從書的題目開始吧。

《局外人》咋一聽這個書名,我就有些按耐不住想去看,因為總覺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是個農民,農活幹不好。做個私立學校老師,又是家裡學校兩頭沉。唯一做了幾年企業內會,也是半途而廢。

是的,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就看局外人吧。

《局外人》到底誰在局外?

一 局外

默爾索這樣的人,沒有強烈的愛憎,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對切身利益漠然處之,什麼事都秉持著無所謂的態度。

“走得慢,會中暑;走得太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就會著涼。”“進退兩難,出路是沒有的。”“怎麼樣都行”“沒什麼可說的”“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對於默爾索以外的人來說,默爾索的語言和行為就是個局外人。

默爾索說的這些話,幾乎每一句都那麼直白,這樣的人,這樣的話,加上對生活的態度,總覺得很荒誕吧。可是他只是想做自己,不想去敷衍任何事任何人。

但是,他是社會上的一個人,一個群體中的個體,顯然,一個單獨的個體,只能維持自己的日常生存,特立獨行可以。而有些事必須要群體才能解決,比如母親的葬禮,比如在公司工作,比如對他的審判。

正因為有許多事需要群體去解決,就需要一個規則,群體解決形成的規則必須是大家一直認可的規則,包括潛規則。當有人沒有按照這個規則去做,又標新立異,那麼在適當的時候,這個群體就會群起而攻之,落井下石。

就像默爾索,如果他不開槍殺人,或許他的行為還不會有人明面上指責,只在背後評論,而他卻做出了更加出格的事情——開槍殺人,並且又補上四槍。

這就觸發了一大堆人的傳統價值觀。在我們的生活中最惡的人莫過於我們嘴上說的殺人放火。

不得不說,殺人確實是錯誤的,是嚴重的犯罪,那麼一大堆的證人,為什麼證詞都那麼和他的殺人行為不沾邊呢?難道只為了證明那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

不是的吧,因為他的日常行為早就和群體的規則大相徑庭,所以,當有人需要他們提供信息的時候,落井下石的場面就出來了。所有的行為都是錯的。

他遊離在傳統價值觀的格局之外,而被自認有著正確三觀的人鄙視唾棄。

本是局中人,心在局外走,當局群規則,生命被出局。

《局外人》到底誰在局外?

二 局內

默爾索說:“一個人從來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的痛苦。”

“誰都知道,活著是不值得的。事實上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或七十歲死關係不大,當然咯,因為不論是哪種情況,別的男人和女人就這麼活著,而且幾千年都如此。

總之,沒有比這更清楚的了,反正總是我去死,現在也好,二十年後也好。”默爾索把自己困在自己的局內,當然所有的他以外的的人都是局外人。

無論如何每個人的結局總不會變,這就是他的局外人的設定,也暗示了他的結局。

“局外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奇怪的現象。或者說是一種原始的形態。相對於默爾索來說所有的人都是無關重要的。

他給自己的思想是有侷限性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在母親葬禮上感受到的不是失親的悲傷,而是天氣的炎熱、身體的疲憊,因此在葬禮第二天就去約會,去海濱浴場,去看喜劇電影。

他開槍殺人只是因為海灘上的灼熱而不由自主扳動槍機。

他被投進監獄,引起感官直覺的更多是無關緊要的自然景色,而對幫助他的律師、神父毫不在意。

甚至被判決死刑肉體知覺大於精神知覺,加繆的《局外人》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爭中的恐慌、絕望情緒容易演變為一種“局外人”式的麻木和冷漠。就像清末對起義者的死刑,觀看者居多,卻沒人探問其中真正的原因。

《局外人》到底誰在局外?

三 結局

“毫無疑問,我很愛我媽媽,但是這不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

“面對著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爾索是冷血動物嗎?不,他是一個過得太過理性自我的人,不屑戴起面具在人群中行走。不屑融於世俗的價值觀,即便因此失去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