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二」陆家嘴金融“巨人”三十而立

「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二」陆家嘴金融“巨人”三十而立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涵“我们笑着向陆家嘴告别!”这是1995年上海钢球厂搬离陆家嘴时的横幅。规划、动迁、成型……,进退之间,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活力在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中历久弥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位市领导曾比喻当时的上海“很困难,像一个进入了晚年的老头,老态龙钟,精疲力竭”,城市基建欠账、建筑密、厂房挤、道路窄、绿化少,城市病愈演愈烈。

除了城市面貌外,上海的经济也不尽如人意。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经济发展在全国是独领风骚的。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上海经济增长连续7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上海经济指标桂冠相继跌落。

“那时候浦西才是上海,浦东是听取蛙声一片的乡下”、“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上海是如何成为现今的国际金融中心?浦东又如何以上海1/5的土地面积、1/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上海1/3的经济总量、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的金融业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并在陆家嘴成立全中国首个国家级金融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这块关于金融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在日后展现着蓬勃生机。“浦东开发,金融先行”的行动一直贯穿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征途中。

时至2020年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中,上海首次晋升全球第四。如今的陆家嘴已成长为“金融巨人”。从银团贷款筹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到陆家嘴“三件套”,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金融机构相继聚集,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承载地的陆家嘴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将跑得更快更远。

陆家嘴路名更迭的浦东缩影:“烂泥渡路”到“银城中路”

囿于疫情,2020年3月的两封礼节性回信促成了一次世界各地金融城的共聚。起源于今年3月10日,伦敦金融城办公室向陆家嘴金融城发函表示,受到疫情影响,伦敦金融城市长无法像往年那样来上海拜访,为此深表遗憾。每年3月在陆家嘴举办的“双城论坛”搁置。

随后,开放的陆家嘴金融城将礼节性的回函变成了一次全球邀请,伦敦、新加坡、迪拜、卢森堡、卡萨布兰卡等全球知名金融城收到上海的邀约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将出席全球金融城首次视频大会,共商疫情之下金融业合作。

全球金融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陆家嘴金融城占一席之地。

追溯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陆家嘴31.78平方公里区域尤其是1.7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小陆家嘴)翻天覆地,也是上海飞速发展的缩影。这片天地汇集了全球银行的办事处,是全国最大的股票、证券以及金融投资类产品的交易中心,精英、繁华、摩登……

30年前,陆家嘴沿岸曾是滩涂、农田、棚户区。据资料记载,靠黄浦江最近的南北主干路,金融机构驻扎颇多的“银城中路”前身是“烂泥渡路”,陆家嘴中国银行到浦东南路那段曾叫北护塘路;现在陆家嘴金融城附近的浦城路曾叫田度路。路名更迭的背后是对陆家嘴规划的见证。

“陆家嘴规划30年无大修改”,时任1990年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安德如今感慨,起初在陆家嘴开放规划上做了四大战略性问题归集,一是建中国的金融贸易区的原因,二是金融贸易区的选址,三是要不要建轴线大道,四是功能开发和功能性大楼的分类摆放。

时间证明“一张图纸干到底”的规划具有前瞻性。上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伴随着陆家嘴金融功能集聚跟进。1990年9月上海即发文允许包括外资银行分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设立。

陆家嘴金融功能培育的第一个“领头羊”项目是央行上海市分行大楼。在当时背景下有个小故事,1995年央行大楼竣工营业的仪式上,上海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把一只邦着红布兜的小白羊送到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毛应樑的手里,寓意上海金融业“领头羊”带头进驻浦东陆家嘴。

以此为节点,陆家嘴的金融故事在这31.78平方公里中不断上演,资本的力量与浦东经济发展一起沸腾。

机构“东进潮” 金融巨人崛起

大家都认为央行上海分行搬迁至浦东为金融铺路导热。在此之后,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进驻陆家嘴的一系列措施,要素市场的“东进潮”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速度,陆家嘴“金融巨人”站起来了。

当时,对中资银行,凡到浦东设立分行的,都可以提高规格,从支行提升为二级分行。

不仅有中农工建交,还有上海银行、兴业、浦发、招商、民生、国开行等国资和地方银行纷纷入驻。

花旗中国原副行长裴奕根回忆道:“1996年浦东获批成为外资银行试点人民币业务的区域,外资银行纷纷迁至陆家嘴,一个金融城的雏形由此诞生。”外资银行中的花旗、渣打、汇丰、恒生、东亚、大华等银行,一批非银金融机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保、上海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等接踵而至。

1997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迁入陆家嘴新址,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商品交易所等多个国家级交易所东迁浦东,中国目光再次聚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莫过于东方明珠塔,成为陆家嘴的打卡地。在90年代初这幢建筑是在突破旧模式、旧条框下得以诞生,因项目资金需求量大,由工商银行牵头组织银团贷款,共计44家金融机构参与协作才顺利动工。此举也探索出了中国银团贷款的新路,为浦东开发建设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此后,入驻的金融机构开始建造自己的办公大楼,以及拔地而起的商办楼宇刷新着“上海高度”。从开始1995年底落成的招商局大厦,1996年初落成的船舶大厦成为外资银行进入陆家嘴的落脚地,到后面1999年竣工的金茂大厦、2008年竣工的环球金融中心至2016年竣工的上海中心,“三件套”齐备。

2007年5月,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上海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发展“十一五”规划》出炉,首次正式提出“陆家嘴金融城”的概念,提出要把陆家嘴地区打造成金融机构、金融资金、金融人才集聚的核心地区,金融创新、金融标准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先行的地区。

2013年的上海自贸区挂牌、2018年起的中国金融业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上海在加速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针对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出台了开放性措施,取消了外资此前在华投资的限制。一步一脚印中,截至2019年底,区域内已集聚了12家国家级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870家银、证、保持牌金融机构及其分、子公司,6000家新兴金融机构,300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

在2020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上海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解冬在论坛上表示,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90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突破12万亿元,“上海已基本完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作为一块因改革开放而长出的新区域,陆家嘴金融城将牢记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使命,将浦东改革开放领先优势、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和扩大开放窗口机遇、政策利好,切实转化为推动陆家嘴经济发展、增强区域核心功能的强大动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金融城’。”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局长张宇祥表示。

三十而立,永不止步的陆家嘴金融业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里一直向前跑,向世界展现出中国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