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學者學術思想」王富春:創新鍼灸理論與刺法

「岐黃學者學術思想」王富春:創新針灸理論與刺法

王富春,1961生,男,漢族,籍貫遼寧新民,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臨床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學者”,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主編出版學術著作160餘部,培養博碩研究生200餘名。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富春教授從事針灸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30餘年,學驗俱豐,成果斐然,為針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才相合,鎮靜安神

王富春針對臨床常見的失眠症創立了“鎮靜安神”針法。該針法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根據失眠陽不入陰、神不守舍的主因,氣機逆亂、營衛失和的次因,精髓不足、腦失所養的輔因等病因病機,率先提出因精、因氣、因神的“三因”新理論。取穴以四神聰鎮靜調氣安神,神門寧心定志安神,三陰交養陰益精安神,以達陰陽協調,三因和合之功。

“鎮靜安神”針法主要表現為三方面的特點:1.取穴突出“天地人”,即四神聰在上應於“天”,神門主神在中應於“人”,三陰交在下應於“地”;2. 針刺手法突出“淺中深”,即淺刺四神聰、中刺神門、深刺三陰交;3. 治療時間根據子午流注理論取下午15~17時為宜,使在陰旺之時更助其陰,制陽斂陽不使浮動,同時重安其神,使守其舍,陽靜神安以入睡。

特定相伍,調理臟腑

20世紀80年代,王富春創新提出“俞原配穴治療五臟病”“合募配穴治療六腑病”“郄會配穴治療急症”等特定穴配伍新理論,這些配伍方法以其取穴少、痛苦小、療效好的特點,在針灸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如胸痺患者,取心經原穴神門配心俞,心包原穴大陵配厥陰俞,可疏通本經氣血,使心脈通暢,通則不痛;胃脘痛患者,主穴選取胃之募穴中脘、下合穴足三里,共湊疏通胃氣、導滯止痛之功;針刺胃經郄穴梁丘配募穴中脘治療急性胃痛等。

同功同治,協同增效

2015年4月,王富春在《試論“同功穴”》一文中創新提出“同功穴”的概念:針對某一病症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一類腧穴稱為“同功穴”。“同功穴”的提出來源有二:一是基於對腧穴特異性研究的換位思考,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圍繞腧穴為什麼能治病?一個腧穴可以治療哪些病症?而“同功穴”探討的是同一種病症有哪些穴位可以治療?這些穴位是否可以配伍應用?二是基於腧穴配伍理論,腧穴配伍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的腧穴配伍應用,發揮腧穴的協同增效作用,提高臨床療效,“同功穴”就是指其中“主治相同的腧穴”。

“同功穴”是腧穴配伍的基礎和前提,而腧穴配伍直接影響著針灸臨證處方,因此“同功穴”對臨床療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腧穴共性的角度為切入點,對臨床各科病症的“同功穴”進行梳理,建立“同功穴”選穴規律譜與配伍規律譜,可執簡御繁的指導臨床取穴及配伍應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臨證選穴,牢記要訣

王富春還首次總結提出“主症選主穴,辨證選配穴,隨症加減穴,善用效驗穴”的臨證選穴要訣。要訣對針灸選穴方法作了精闢總結,“主症選主穴”即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選取主穴,這是最直接、最有針對性的選穴方法,如失眠症一般選取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為主穴以安神定志;“辨證選配穴”是對疾病進行綜合辨證,根據證候類型和伴隨症狀選取相應配穴,如心脾兩虛型失眠加心俞、脾俞,肝火擾心型失眠加太沖、行間;“隨症加減穴”是隨著疾病發展,根據其症狀及體徵的變化靈活加減穴位,如失眠伴多夢加神庭,伴心悸加內關;“善用效驗穴”是在疾病整個過程中,對疾病所表現的某些症狀針對性選取治療效驗穴,如闌尾穴用治闌尾炎,定喘穴用治咳喘等。

創新針法

王富春通過30餘年的臨床經驗,不僅總結出“鎮靜安神針法”治療失眠,還創新提出“振陽針法”治療陽痿、“調胱固攝法”治療小兒遺尿等獨特的針灸治療方法,其臨床療效顯著。

王富春創立的鎮靜安神針法,選穴精簡、組方科學、療效可靠,目前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推廣並應用,十餘年來治癒患者數萬人,並已被列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精編教材《針灸治療學》中。除取穴精妙之外,鎮靜安神針法還要配合準確的針刺手法操作,才能保證穴位功能的發揮。王富春參考《金針賦》中“刺至皮肉,乃曰天才;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依據“三才穴”所處的“天、地、人”的不同位置採取不同針刺深度。四神聰在頭應“天”,淺刺至天部,前後兩穴逆督脈循行方向進針,屬迎而瀉之以潛陽,左右兩穴針刺部位距百會1.5寸(原定位為1寸),在足太陽膀膚經循行路線上,又腎與膀胱相表裡,順其經脈循行方向針刺,隨而濟之以滋陰,四穴均平刺15~18毫米,針尖力求達到帽狀鍵膜下,針體不進不退,行針手法以小幅度、快頻率捻轉為主,力求獲得沉、重、下壓的得氣感覺,以達抑陽重鎮之效;神門在中應“人”,中刺至人部,直刺13~14毫米;三陰交在足應“地”,深刺至地部,直刺15~20毫米。神門、三陰交以平補平瀉為主,採用均勻的提插捻轉手法,以柔和微痠麻感覺為度,以達育陰潛陽、鎮靜安神之功。本法針刺取申時,即下午3~5點,此時為陽退陰進的時刻,針刺能夠助其陰而養血滋陰,制陽斂陽不使浮動,同時重安其神,使守其舍,陽靜而神安。

振陽針法是王富春首次提出的用於治療男性陽痿的特色針法。主穴取“振陽穴”,配穴一般選取腎俞、命門。“振陽穴”於白環俞直下,會陽穴旁開1寸處,針刺該穴可振奮腎陽,益腎填精,故名“振陽穴”,取其能振奮腎陽之意。針刺“振陽穴”一般選用3寸毫針,刺入2.5~3寸, 進針後進行提插補法,使痠麻脹感(或伴有熱感)向陰莖部傳導,直達病所。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振陽穴”的位置深部恰是陰部神經、動脈和靜脈的交會處,針刺此處達到一定深度後,能夠刺激陰部神經,使其傳入衝動增加,至脊髓腰骶段(性反射低級中樞所在區),再經傳出纖維經內臟神經(勃起神經)加入盆叢。在此神經反射的調節下,陰莖深動脈擴張,供血增多,海綿體竇隙充血,陰莖勃起。王富春根據臨床觀察發現,該穴針感較強,氣至病所,與中極穴相比,臨床療效更為顯著。

《靈樞》曰:“膀胱不約為遺溺。”傳統針灸方法多以針刺腹部腧穴為主治療遺尿,但調胱固攝針法不同於傳統針刺取穴,而是選用背部腧穴進行針刺,並配合隔姜灸下腹部腧穴進行治療。調胱固攝法所取膀胱俞、白環俞為背俞穴, 擅長治療腑病,有增強膀胱約束之功;取振陽穴以補腎固攝;三陰交能補足三陰之氣以益氣健脾,並彌補先天的不足,以達到培土固本的目的,為治療本證之要穴;中極、氣海位於下腹部, 中極為膀胱經募穴,與膀胱俞配合即為俞募配穴,氣海為補氣健脾強身之要穴。隔姜灸上述腧穴可使腎與膀胱得以溫煦,加強補腎益氣之作用,有利於膀胱舒縮。諸穴相配使脾氣得健,腎氣得充,膀胱得以制約,遺尿則止。

推陳出新

古典針法是古代醫籍中記載的頗具特色的針刺技法,是前賢對針灸臨床經驗的總結,因其療效顯著,常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如《內經》中的五刺、九刺、十二刺,《難經》中的榮衛補瀉、四時針刺,《金針賦》中的飛經走氣四法、治病八法,《針灸大成》中的子午補瀉、龍虎升降法等。王富春主張古法新用,抓住古人針法中的精髓,師古而不泥古,創新不忘繼承。王富春對飛經走氣針法開展了深入研究,用於治療關節痺痛取得良好的療效。如用“青龍擺尾”針法治療網球肘,“白虎搖頭”針法治療腰痛,“赤鳳迎源”針法治療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蒼龜探穴”針法治療肩周炎等,皆具良效。

重視補瀉

王富春從規範針灸手法的角度,深入探究了針刺補瀉手法。王富春認為平補平瀉手法有單式與複式之之分:單式手法為均勻柔和的提插或捻轉,複式手法為均勻柔和的提插、捻轉結合施術。複式平補平瀉手法又有先瀉後補、小補小瀉之分,先瀉後補是先祛邪、後扶正,小補小瀉是提插捻轉結合的均勻柔和手法。同時,他依據《內經》補瀉針法的技術操作,總結出五種陰陽補瀉針法:“陽者刺淺,陰者刺深”的陰陽深淺補瀉針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陰陽互引補瀉針法、“陰病治陽,陽病治陰”的陰陽互治補瀉針法、“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陰陽左右補瀉針法、“病在陰之陰取陰經滎穴,病在陽之陽取陽經合穴”的陰陽滎合補瀉針法,對針灸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穴位給藥

王富春將穴位的穴性與藥物的藥性充分結合,開闢了“穴位給藥”新途徑。

穴位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穴區皮膚的角質層薄,有低電阻、高電容的電學特性和特異的聲、光、熱、磁等效應。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穴位對藥物刺激有較強反應,藥物活性與穴位效應可以相互激發、相互協同,從而提高臨床療效。如治療咳喘,選取具有止咳定喘作用的中藥貼敷於定喘穴、肺俞穴等,藥穴相合,則療效倍增。通過穴位給藥,能夠使藥效直達病變經絡臟腑,提高了藥物治療作用的針對性。與傳統口服藥相比,避免了藥物代謝時的損耗,效力更加集中,對人體損害更小,且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為新一代的綠色療法。

內容來自於蔣海琳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分享學習!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