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交易中最忌諱的一點:慣性思維。莫讓慣性思維矇蔽你的雙眼。

我們在投資研究當中,很多時候都會受到慣性思維的干擾,慣性思維當然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和刻板印象一樣,它可以加速我們判斷的速度和流程。但同時,慣性思維也會有不好的負作用,會在我們的判斷過程中形成誤導,並導致投資失敗。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認識慣性思維的形成,並克服慣性思維可能帶來的弊病對我們來說就非常重要了。

庫存高就一定要跌嗎?庫存低就一定會漲嗎?

我們做價格分析,有一個很基本的前提就是供求原理。當商品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下跌;當供小與求的時候,價格上漲。這個原理如此淺顯易懂,卻又如此重要。19世紀早期英國經濟學家麥克庫洛赫(J. R. McCulloch)曾說過一句話:把一隻鸚鵡訓練成一位差強人意的政治經濟學家只消教它一句話就行了:“供求啊供求”。這個例子在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中都會提到。那麼我們如何判斷供求關係,通常我們是用庫存的多少來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因為供給大於需求的那部分就會形成庫存。庫存如果持續增長,那麼就表明供給持續的大於需求,根據供求原理,價格應該下跌,那麼事實果然如此嗎?

期貨交易中最忌諱的一點:慣性思維。莫讓慣性思維矇蔽你的雙眼。

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庫存增加之後,價格反而上漲。而庫存下跌,反而伴隨價格下跌。這與我們的經濟學常識不符啊。難道是我們的經濟學原理出了問題?

這是和當時特殊的市場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當時的LME市場有一個融資的概念。就是如果你持有了大量的金屬,比如電解鋁,你可以把倉單質押給銀行,然後套取大量的資金。當然質押給銀行的前提是你的貨物得是交易所的倉單。

所以,我們會發現,如果大量倉單生成的時候,這裡面就可能意味著有人對貨物進行了質押。那麼也就意味著這批貨,它是要在交易所倉庫停留上一段時間的,直到質押時間到期。那麼你反過來想,就意味著現貨市場的流通貨物發生了相應的減少,那麼現貨的供給減少,價格可不就是要漲?而倉單減少的原理正好相反,倉單減少的時候,就意味著融資期限到了,一定數量在交易所鎖定的金屬鋁要向現貨市場流動,現貨市場的供給增加,自然價格要跌。

產膠國洪水橡膠價格就一定漲嗎?

泰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產膠國,它的氣象變化一直都是橡膠投資者的關注重點。無論是乾旱,還是洪水,都有可能對泰國的天然橡膠造成影響。

那麼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得到一個結論,如果泰國發洪水的話,橡膠價格就一定會漲。事實果真如此嗎?很遺憾,不盡如此。

2011年對於泰國來說可以說是洪災年。雖然泰國是一個洪澇災害常態的國家,但是2011年度卻是一個更加嚴重的一年,洪災幾乎貫穿了全年的始終。

期貨交易中最忌諱的一點:慣性思維。莫讓慣性思維矇蔽你的雙眼。

根據《曼谷郵報》的記載,泰國洪水從2011年7月末開始(官方通常以7月25日作為洪澇災害的起始點)。在1周之內即有13個人被報道死亡。由於厄爾尼諾的作用,這次洪災的持續時間特別長,就泰國範圍來說,洪澇災害的影響甚至持續到2011年年底。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泰國2011年的洪澇災害影響之大之深之廣,歷史上罕有望其項背者。那麼根據泰國是全球最大產膠國這一條件,當年的膠價至少應該漲上一漲吧。然而,真相卻是如下:


期貨交易中最忌諱的一點:慣性思維。莫讓慣性思維矇蔽你的雙眼。

我們看到,滬膠指數在2011年7月27日達到極高點。此後價格下移。尤其是9月19日之後,大範圍的潰退。我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產膠國遭遇重災,價格卻不漲反跌?這與我們的常識又一次背道而馳。

然後我們去翻當年的產量數據,會發現2011年泰國的天然橡膠產量為356.9萬噸,同比增長10%。那麼這中間的矛盾就是,難道洪水沒有影響橡膠的產量?

我們再仔細研究一下洪水的細節,就會發現問題所在。7月末的這波洪水,波及的範圍主要是北方和中北部。而泰國的主要產區是在南部。也就是說洪水所波及的地區,當時並非泰國的主要產區。這個區域不僅不是橡膠的主要產區,恰恰相反的是,這場洪水影響的反而還是橡膠的下游行業,例如汽車行業。摩根大通估計,以泰國為東南亞生產基地的日本車廠損失估計逾5億美元,豐田及本田車廠受創最深,淹掉本田全球產量的4.7%。所以我們就會發現一點:泰國2011年的這場洪水,對需求方的影響大於對供給方的影響。那麼膠價下跌也就不言而喻了。

價差一定就維持在一定的位置嗎?

我們都知道,期貨的不同合約之間存在價差。價差存在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與不同時期的供求關係有關。也和資金成本、倉儲成本等等因素休慼相關。然而我們會發現,價差的變動有一個特點:它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是有規律的。但是它的規律卻可能會發生調整和改變。

我們拿橡膠的1-9價差作為例子。在2012年之前,1-9價差在1000元/噸以內是常態,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出現1月貼水的局面,例如2008年,0901甚至貼水0809合約達到5815元/噸。因此人們都習慣了這個範圍,認為1-9價差不應該太高。但是從2013年開始,1-9價差開始達到2000元/噸以上。2017年甚至達到3300元/噸以上。當時,市場上有客戶詢問說這麼高的價差,可不可以買09拋01?他們以為可以買下09的倉單,轉拋到01合約上去。這就犯了一個慣性思維的錯誤。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對於天然橡膠期貨來說,有一個重要的制度規定:那就是一年生產的橡膠只能用於當年和次年交割。老膠必須在次年的11月(因為11月合約是最後一個合約,天然橡膠期貨沒有12月合約)轉為現貨。而9月是最後一個主力合約。9月合約面臨的可交割倉單幾乎是1月的2倍,再加上近年來,市場的橡膠抄底需求特別旺盛,因此造成了1月合約會對9月合約形成很高的升水。這個局面持續到2018年,預計可能在2019年終結,因為2019年出現了20號膠上市的事件。

在2013年以前,1-9價差是很少在2000元/噸以上的。但是從此之後,1-9價差到2000元/噸上方几乎成為常態。而800元/噸的水平成為1-9價差的低點,這一認識成為了很多投資者的慣性思維:因為09上面臨巨大的倉單(目前交易所有40萬噸),而01合約上因為今年減產的緣故,倉單數量大概率要下降,因此1-9價差在800元/噸已經是一個底。

然而,通過上述兩個例子,我們已經知道:一條規律的成立與否與它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過去1月合約之所以有高升水,除去舊倉單要退出流轉的緣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市場當中有很多投資者要抄底橡膠。為了持續的時間能夠更長,他們不惜賦予1月合約更高的升水。然而,當20號橡膠上市以後,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目前的天然橡膠期貨的資金會向20號橡膠轉移。因為不會有多少資金繼續追逐高升水的天然橡膠期貨1月合約呢。當追逐1月合約的人少了下來之後呢?1月合約自然就不會剩下多少升水。所以價差的模式就會向另一種方式演變。

所以我們在投資研究過程當中,切記一點,不能拘泥在某個過去靈驗的規律,並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必須要結合具體的條件特點,作出充分全面的分析,才能對行情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