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這些一千多年前唐人留下的詩句,描繪的都是同一個場景——玄宗李隆基過生日時,宮中馴養的幾百匹駿馬翩翩起舞,口銜酒杯為帝王祝壽。昨日,這個千年來只在詩句中存在的場景“復活”了,記者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目睹了這場源自唐代的“舞馬銜杯”。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於1970年出土於西安,壺的造型模仿北方遊牧民族皮囊和馬鐙的形狀,壺口偏在一側,上面是一個小巧的覆蓮瓣式壺蓋,蓋頂和弓形壺柄由一條銀鏈連接,壺身兩面各凸出一匹翹首鼓尾、銜杯伏拜的駿馬圖案。壺整體均鎏有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與壺體交相輝映,色調格外和諧。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中,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之一,是一把唐代的鎏金銀壺。它與三彩載樂駱駝俑、雙環望仙髻女舞俑一起,展示著古代中國鼎盛時期的文明風貌。 而熟悉歷史的人,對它的感情會更加複雜。因為這把銀壺在展現唐王朝包容萬邦的氣象之時,也是一曲王朝盛極而衰的輓歌。

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長安城興化坊中部偏西南處。 早期考證認為,這些珍寶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因安祿山之亂逃奔四川時,邠王李守禮的後人所窖藏。最後認識統一為: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應該是唐代尚書租庸使劉震,窖藏埋藏年代應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涇原兵變時,也因兵亂保存到現代。租庸使的職責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財物。據《唐兩京城坊考》和《無雙傳》記載,劉震有條件、有權力攜帶經過他精心挑選的宮廷珍寶逃跑。但城門守衛不敢開城門放行,劉震只得在難以出城的緊急情況下,不得不返回家中,將這些珍寶埋藏起來。後劉震叛變,很快,唐軍收復長安後被處斬。

舞馬銜杯

銀壺上的馬為舞馬,它是一種經過專門訓練,表演馬舞的馬,故此壺稱為“舞馬銜杯紋銀壺”。自先秦時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騎術得到很大發展,不僅應用於軍事訓練、作戰,也作為雜技演出供人娛樂。唐玄宗手下的梨園弟子,曾為他訓練了不少舞馬。這些馬用金銀珠玉裝飾纓絡和鬃毛,背上披掛文繡綵衣,按毛色分門別類,又選年少俊美的樂工數人,為舞馬錶演時伴奏樂曲。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每年的8月5日是唐玄宗生日,要舉行盛大的慶賀宴會和樂舞表演,場面宏偉。每當這天,唐玄宗都要傳令在興慶宮的勤政樓下表演馬舞。表演時,這些舞馬隨著《傾杯樂》樂曲的旋律節拍起舞,昂首揚尾,縱橫往來,做各種舞姿。表演時,除群馬共舞外,還可單匹獨演。有時安設三層板床,馭手乘馬而上,可在上面旋轉如飛。有時又由一大力士舉一榻,讓馬舞於榻上。當時氣氛達到最高潮時,舞馬會用嘴銜起裝滿酒的酒杯,遞到唐玄宗手中,為他祝賀生日。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安史之亂以後,“舞馬”技藝逐漸失傳,僅以文字形式流傳於世。此壺被發現後,成為唯一能證明唐玄宗生日宴會上舞馬銜杯祝壽的實物資料。

鎏金舞馬銜杯 器形

舞馬壺出土的時候,外底有墨書“十三兩半”,今已不存,銀壺通體拋光,舞馬紋,提樑,壺蓋及壺體圈足相接處鎏金,金色與硫化變暗壺體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器形上,該壺仿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壺,壺身扁圓,前端有一圓形開口,配有蓋子;蓋子上有鏨刻出來的花萼形紋,蓋子頂端鉚接一環;環後有14釐米長的銀鏈與提樑相連;壺肩部有用銀條捶揲出來的內平外有凸稜的提樑,提樑兩端分別纏繞三圈1釐米寬的銀絲,前端捶揲成三瓣樹葉形與壺體焊接。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唐代開放包容,對外交流空前頻繁,因此有著大量異域風格的器物存世,當時有很多瓷壺也仿皮囊壺,但銀壺僅此一件,應該是當時工匠為適應皇帝外出,借鑑了皮囊壺的外形製作的,是體現中原與北方文化交流的一個實例,殊為珍貴。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壺的製作方式是,把一塊銀板捶打出壺身和圈足的大致外形,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身兩側捶打出凸出於壺身表面的舞馬紋,然後再將銀板兩端黏壓焊接,打磨平整後拋光,巧妙的掩蓋住接縫,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壺身與圈足相接處,鏨刻一圈“同心結”式二方聯連續構圖的鎏金紋樣。壺底是一塊橢圓形銀片,先鑲嵌後焊接的做法結合於壺體,由於時間久遠,焊料脫落,現在有一長1釐米寬約0.08釐米的縫隙。何家村窖藏其他金銀器皿的製作,都是器身與底一體制作,圈足單獨製作,然後焊接。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 壺底脫焊的情況 ”

該銀壺最為出彩,也是最為重要的地方,在於壺身兩側捶打成型後鎏金的舞馬紋。舞馬頸後有長長的鬃毛,前肢伸直,後肢彎曲,似在騰起,尾巴後揚,脖子上的綬帶飄起,口銜酒杯,頗具動感。但不知是何種原因,兩側的舞馬紋並不一致,右側的紋樣清晰,肌肉線條矯健有力,左側的肌肉稍臃腫,銜杯紋也比較粗糙,眼睛模糊不清,旁邊有凹陷,鏽蝕也比右側嚴重。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馬在中國古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廣泛應用於戰爭、運輸和驛傳,在唐代還用於宮廷娛樂,比如非常流行的馬球,但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唐玄宗時期的舞馬。

文獻上記載,唐玄宗時期的舞馬錶演裝束講究,內容也非常豐富,每年八月初五李隆基生日那天,都要在興慶宮舉行盛大慶祝活動,舞馬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雖然此前文獻已多次提到“傾杯樂”或者“傾杯曲”,但李隆基本人精通樂律又親自教習舞馬,所以這裡提到的“傾杯樂”是由他本人為舞馬活動作曲,也是完全可能的。

唐代留下很多寫舞馬的詩詞,本文開始的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既是其中的代表,張說當時多次目睹舞馬錶演實況,所以他寫道的“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齊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蹈千蹄。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與舞馬壺上所表現的舞馬縱橫應節,徐行跪拜,在曲終之時,銜杯敬酒的場景完全吻合。

鎏金舞馬銜杯,不止西方貴族好馬中國貴族更上一層樓

兩側舞馬紋特寫

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倉皇出逃,舞馬散落民間,最終為安祿山部將田成嗣所得。在軍中宴樂之時,舞馬應節起舞,被士兵誤以為妖孽而鞭撻致死,舞馬從此消失。該舞馬壺的存在,不僅應證了史料文獻上所記載的舞馬一事屬實,也說明了何家村窖藏作為皇家窖藏的性質。

文物的背後

李隆基在位早期在李世民和武則天等前代皇帝的基礎上,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使大唐王朝,也使中國古代社會達到了鼎盛;在位後期,縱情享樂,怠慢朝政,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人,過分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重用安祿山等胡人,導致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李隆基對唐的中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舞馬祝壽,也正是他縱情享樂的證據。

沒有圖像資料及文獻的具體描述,我們無從得知楊貴妃是怎樣的容貌以至於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舊唐書》和《新唐書》對於李隆基如何得到楊貴妃一事有著不同的說法,這裡姑且不論。

從我們可以看到的楊貴妃成長經歷,可以知道,她的人生多有不幸,也正是因為這種坎坷的成長經歷,讓楊貴妃總是一種很安靜的狀態,沒有獨孤皇后的霸道,沒有長孫皇后的幹練,也沒有武則天的強勢。然而一個女子的安靜與稍顯柔弱,總是能喚醒人的憐愛之心。受過良好教育的她,精通樂律,能歌善舞,加上體態豐腴符合當時審美情調,自然有著迷人魅力。所以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李隆基年長楊貴妃34歲,不大可能是為了床笫之歡而獨寵楊貴妃,音樂通常是讓兩顆心走的最近的紐帶,要不然也不會有高山流水的不朽佳話。也許還有楊貴妃很像武惠妃的原因,所以在李隆基見到她的時候,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一朝選在君王側,三千寵愛在一身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楊貴妃不能像長孫皇后那樣為李隆基打理好家事,可以讓他安心政事;也不能像武則天那樣為李治出謀劃策;但她也不像獨孤皇后那樣,只許李隆基寵幸她一人。她表現的,也許只是像現在的敗家老孃們,買買買,要要要。李隆基貴為天子,時至開元盛世,可以以一國之力討佳人歡心,愛吃荔枝,那就一騎紅塵妃子笑,有兄弟姐妹,那就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總之,你想怎麼敗,只要你高興,那就怎麼敗,朕富有四海,不差錢。誰都會難過美人關,誰都會玩物喪志,即使是李隆基這樣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君主。

然而,無限度的寵幸及怠政,只是把自己開創的基業瞬間崩塌。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溫柔鄉里的李隆基措手不及,倉皇出逃。

馬嵬坡,突遭譁變,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楊貴妃還是那般安靜,不哭不鬧,確知自己必死,也就沒有奢望。那一刻,李隆基的內心一定是無助且奔潰的,被奪去摯愛,身為天子也不能保護,那種巨大的心理衝擊,一定會萬念俱灰的也一定是喚起他對人生的終極思考的。我不知道在蜀地那些日日夜夜,李隆基獨坐床前看著地上霜的時候,有沒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人生,但可以知道,他一定有過不曾訴說的懺悔。他在懷念楊貴妃的時候,也一定懷念舞馬銜杯祝壽的春風得意。

然而一切都是昨日煙雲,不知道在高士力沒有找到遺體,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的時候,李隆基有沒有失聲痛哭。後來的李隆基,願意交出玉璽坐上太上皇,與其說是他審時度勢的權衡,還不如說是內心的奔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