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不疾不徐,娓娓心化,日用不言,此乃最快之學習法。

——坤鵬論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當思想的時代來臨之時,在世界各地,即使彼此相隔,甚至是隔絕的思想家也會說出相同的真理。

正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百花齊放,在遙遠的古希臘,基本也是在這個時期,哲學出現並迅速發展。

可惜的是,孔子之後無孔子,蘇格拉底之後有柏拉圖。

原因是,蘇格拉底只是學生們通向更高思維歷程的“助產士”。

其身後有柏拉圖,繼而又有亞里士多德青出於藍。

而中國的封建社會進程及發達程度遠超世界,其歷代統治者都需要——孔子的後代永遠都活在孔“至聖”的籠罩之下。

在《不是政治家的文學家的科學家就不是好哲學家》中,坤鵬論講到,歐洲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過渡時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的作品相當於人類思想的催化劑。

本來,坤鵬論寫完弗朗西斯·培根後,想直接跳過另外三位哲學大師,直奔笛卡爾而去。

但是,當再次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學習後,我深深感受到,大師從來都不能、也不應該被忽視。

正是這些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為明燈,才照亮和指引了後世歐洲哲學思想。

一、庫薩的尼古拉

德國哲學家,本名叫尼古拉·克利普夫斯(德語的意思為螃蟹)。

因為,他來自德國摩澤爾河畔的庫薩(現在的伯恩卡斯特爾·庫薩)。

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庫薩的尼古拉。

他曾研究過法學、神學、哲學、數學。

其著作很多,最為人們熟知的是《天主教的協調》與《論有學識的無知》。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庫薩的尼古拉以一種天才般的預感,在其著作中早早就表達出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許多思想。

後來,這些思想又被一些偉大的自然研究者,根據他們自己的實際觀察結果,作為精確的理論再次表達出來。

可以說,在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許多近代思想發展的萌芽。

因此,有人將他看作近代哲學的真正奠基者。

第一,庫薩的尼古拉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非常巨大。

他認為,宇宙沒有中心。

特別是,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而且地球也不是靜止不動的。

他否認天體的性質與地球和月亮的性質會有所不同。

沒有“在上的星球”和“在下的星球”。

也沒有“高貴的星球”和“卑賤的星球”。

他解釋說,宇宙是沒有邊界的。

第二,庫薩的尼古拉對於個性的本質和價值的思想也極具前瞻性。

在他看來,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特別是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每個人的思想都是對宇宙的反映,就像帶有不同曲面的凹面鏡,它們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宇宙。

第三,那麼,宇宙的秩序與和諧又是誰來統治安排的呢?

庫薩的尼古拉認為,上帝創造世界並不是無計劃的,而是遵循著一種數學原則。

所以要想認識宇宙,必須要運用相同的原則,也就是用數學原則觀察事物。

而且,他開創了以後西方數學的特徵——極限觀察,超越一切界限的追求無限的精神。

有本特別著名的書叫《從一到無窮大》,大家可以找來看看,從中能非常深刻地體會到這種精神。

可以說,之後歐洲哲學對數學的執著,試圖用數學解釋一切,很大功勞歸於庫薩的尼古拉。

同時,通過數學觀,庫薩的尼古拉其實將上帝的本質委婉地表達為絕對無限者,萬物都被包括在其中。

不難看出,歐洲的哲學家們正在逐漸意識到,上帝即自然,自然就是上帝。

後來斯賓諾莎正式提出了這個理論——泛神論等式:

實體=上帝=自然

實體要按拉丁語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位於下面的東西,是無限者。

他認為世界的萬物萬事,包括物體和精神都存在於上帝(神)之內。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第四,庫薩的尼古拉還將人類的認知分為幾個不同階段:

感性階段——將個別獨立的印象混合到一起;

理智階段——它對感性印象進行整理和組合,對感性材料加以分析。

所以,它的首要任務就是在矛盾律的支配下,使對立之物保持它們的區別;

理性階段——將理智所區分開的東西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再綜合到一起。

這種認識論觀點是以後康德認識三階段說的來源。

庫薩的尼古拉認為,在理性階段,存在一種對立面的統一。

對立面的統一是什麼意思?

它就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

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其實這個思想,在哲學發展的初期已有。

比如:中國《易經》 用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 。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這一命題,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再比如:古希臘米利都學派關於“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對立統一的思想;

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對立的統一”;

亞里士多德則討論了一系列範疇的對立統一的關係。

由此,庫薩的尼古拉提出了上帝是人們思想的最好對象,上帝是絕對物。

上帝是絕對的極大,宇宙是相對的極大,是絕對極大的上帝的“縮影”。

宇宙中的事物與宇宙整體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即極大與極小是統一的,一與多是統一的。

所以,在上帝那裡,一切對立都被揚棄,上帝作為一個隱藏者超越於一切對立之上。

“既然是一切,它就不是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換句話說,它同時是存在的極大與極小。”

通過絕對物思想,他也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一切思想的結果就是無知,一種有學識的無知、一種自覺的無知。

“真理既不能多於,也不能少於它的本質,它是絕對的必然性;而我們的智力則與之相反,只是可能性。”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自知自己無知”。

坤鵬論認為,其實,所有學問,包括哲學在內,最初,或者最終,都不得不接受這個真理。

另外,我們會注意到,哲學常常會提到“理性”這個詞,並認為人類應該使用它來認知世界,就像柏拉圖所說,理性=智慧。

二、喬丹諾·布魯諾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1600年2月17日,人們在羅馬的廣場上堆起木柴。

他們將一個人捆綁其上。

他們點起了火。

但,那個正在被燒死的人,卻一聲也沒吭。

當有人把一個耶穌受難像舉到他面前。

他輕蔑地背過臉去。

他就是喬丹諾·布魯諾。

他也是庫薩的尼古拉的忠實粉絲。

哥白尼的天文思想引發了人類關於太陽系的觀念革命。

而庫薩的尼古拉事實上早已經認識到這種觀念。

所以,布魯諾在思想上比哥白尼更進了一步。

哥白尼認識到,靠近我們周圍的星體構成的星系都以太陽為中心而運動,但是,在這個星系之外,由恆星組成的蒼穹卻是靜止不動。

而布魯諾認為,宇宙具有深不可測的無限性。

宇宙有無數個太陽,有無數個星星,有無數個宇宙體系。

宇宙既沒有邊界,也沒有中心,它永遠在運動。

他這些思想的源泉在哪裡?

就是我們在上面介紹的庫薩的尼古拉,關於宇宙無限的思想,布魯諾是直接從尼古拉的著作中借用而來。

同時,他還從其他哲學家那裡汲取了許多思想營養,比如:古希臘羅馬哲學。

當然,布魯諾並非純粹借用,而是經過了自己合乎邏輯的思考而得出。

在這個邏輯思考中,他將能動的統一性,宇宙的永恆性,與自己的宇宙無限性的思想結合在了一起。

宇宙是永恆的,因為只有其中的個體才服從變異和消逝的規律,而作為整體的宇宙卻是唯一的存在者,因此它堅不可摧。

宇宙是能動的統一體,因為整個宇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它被唯一的原則支配著,並運動著。

“宇宙是統一的、無限的、不動的……

它不生,

因為沒有別的存在是它能夠希望和期待的,

因為它佔有全部存在。

它不滅,

因為沒有別的事物是它能夠變成的,

因為它是任何事物。

它不縮小或擴大,

因為它是無限的。

既不能給它增添什麼,

也不能從它拿去什麼。”

布魯諾將這種統轄一切並給萬物賦予靈魂的原則,稱為上帝。

在他那裡,上帝就是宇宙萬物的總稱。

既是最大,也是最小,是無限和不可分的,融可能性與現實性於一體。

為什麼基督教要燒死他呢?

就是因為他所描述的上帝和世界的關係,與基督教描述的不一致,甚至是對立的。

他否認上帝從外部主宰世界這個觀點。

他認為,上帝並非在世界之上或世界之外,上帝就在世界之內,作為一種能夠給萬物賦予生命的世界原則。

上帝既活動於世界整體中,也活動於世界的每一個部分中。

布魯諾與大部分哲學家不同的一點是,他還是一位激情四射的詩人。

所以,他哲學思想的表達方式從來不是四平八穩的思想體系,而是充滿詩意和激情的詩篇。

所以,詩,真的很厲害,容易要人命!

布魯諾的思想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萊布尼茨、斯賓諾莎,還有歌德、謝林。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三、雅各布·波墨

也有翻譯為雅各·波墨。

這是一位被世界有點忽視的德國哲學家,人們稱他為條頓哲學家,屬於神秘主義哲學家。

他的職業是鞋匠,哲學的興趣主要源於他多年四處漂泊的學徒生活。

人們將此稱為走方縫鞋的方式領受聖靈。

據他自己說,有一天,他得到了聖父在聖子身上的指引,自己突然被神聖的光明所圍繞,處在至高無上的神聖靜觀和歡樂之中,達七天之久。

也就是傳說中的,電光一閃之後,靈魂之窗,豁然開朗,突然就窺見了宇宙的奧秘。

還是據他所說,從此不斷有神秘的異象和啟示出現,他從金屬板上反射的陽光中、從硝石燃燒的火焰中領悟到了神智。

不愧是神秘主義傳人,經歷真的相當神秘主義。

結果是,他被師傅趕走,師傅說,他想要的是學徒,而不是先知。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於是,雅各布·波墨自立門戶,繼續走方縫鞋,25歲的時候結束了流浪生活,在小鎮格爾利茨開了一間店鋪,並過上了相當舒適的生活。

從他後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曾讀過很多書,包括:神秘主義、神智學、鍊金術等。

那時候,學者們著書立說,進行文化交流都使用拉丁語,它是中世紀歐洲的國際語言和教會官方語。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外語教學才在除希臘語和拉丁語外,引入一些民族語言,比如:法語和英語。

當時人們為了區分古典希臘語和拉丁語,稱這些語言為現代語言。

而作為民間人物,雅各布·波墨用德語寫作。

因為當時德語詞彙較為貧乏,所以他絞盡腦汁創造了不少詞,為德語詞彙的豐富度做出了貢獻。

而且,他還用一些行業術語來表達晦澀的哲學概念,比如:把神稱為“偉大的硝”或“永恆太一”。

這就使得人們理解他的著作比較困難。

比如他說:“在這神聖的大觀園裡,主要要看兩樣東西:一樣是硝或神聖的力量,它產生出所有的果實;另外一樣是水銀或聲音。”

他還將從聖父到某物產生的過程,描述為神的震怒,酸、辣、刺、猛的變化過程,收斂的作用和電光一閃。

“閃電是光明之母,因為閃電誕育出光明;閃電也是兇猛之父,因為兇猛存留在閃電中,有如父親身上的一顆精子。這閃電又誕育出聲音或音響。”

作為一名新教神秘主義者,雅各布·波墨篤信《聖經》,但又蔑視宗教傳統。

他認為,上帝無處不在,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和每一棵樹的設計中,都隱藏著改善人類的線索,整個自然界就是一種神的代碼,包含著造物主的愛的證明。”

這就是其“萬物的簽名”理論。

可以說,雅各布·波墨後來所提出的辨神論問題,才是其思想的精髓。

如果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並來源於上帝,醜惡現實及其威力又從何而來呢?

“一切事物都存在於肯定和否定之中……如果沒有否定的力量,那麼肯定的力量就不可能認清自身,它在其中既沒有什麼樂趣,也沒有什麼重要性或敏感性。否定是肯定的對立面,或真理的對立面,真理在否定的基礎上彰顯自身,在其中就是對立鬥爭。”

在這段話中,雅各布·波墨揭示了一個偉大的真理——寓於萬物之中且無法去除的矛盾,是宇宙的內在動力。

“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敵手,不僅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造物那裡都如此。”

“在一切事物中,都有有害的東西和惡毒的東西,這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世界上既沒有生命,也沒有運動,也沒有色彩、道德、厚薄或其他人類情感,果如此,世界將是一片死寂。”

由此,他認為,神聖與惡同在,天堂和地獄都在上帝手中,並將善與惡的世界稱為“憤怒與愛的世界”。

惡,只有在人的靈魂中才獲得了其現實性。

但是,人的靈魂可以做出絕對自由的抉擇。

“因為每個人是自由的,他就像一個獨立的神,在他的一生中,他也可能會在善與惡之間搖擺。”

“因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上帝對他來說也不是萬能的,上帝對他也不能為所欲為。”

上面的思想總結一句話就是:“人類靈魂具有神聖性,靈魂與上帝的完全一致。”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雅各布·波墨,德國才出現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哲學。

所以,黑格爾將其尊為“德國第一哲學家”。

牛頓也是他的忠實讀者。

有人猜測,牛頓的自然科學思想就是從雅各布·波墨那裡獲得了靈感。

四、補充:德國的神秘主義

德國的神秘主義由來已久。

早在在13、14世紀,經院哲學家們瘋狂般地援引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範疇來證明上帝存在和爭辯“共相”問題時,德國的埃克哈特大師(本名為艾克哈特·馮·Hochheim)和他的學生們卻一頭扎進了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體驗中。

首先,埃克哈特大師認為,上帝是不可思議、不可規定和不可通過邏輯來證明的精神實體。

上帝是至善、是絕對物、是完全彼岸的存在。

關於上帝我們一無所知,所附加給上帝的屬性都是牽強附會。

其次,上帝存在於個人的沉思默想和神秘直觀之中。

人通過靈魂的火花(“心靈之光”)與上帝相融合。

人靈魂的最高職責是認識。

認識包括三種能力:記憶、理性和意志。

其中意志是最高的能力,“凡理性束手無策的地方,意志就躍然而出,引來光亮,提供高貴的信仰。”

意志的這種高貴性依靠於信仰的扶助,“信仰之光也就是意志中的活力之源。”

再次,當靈魂一旦擁有了對上帝的信仰,它就會“湧出一股神靈般的愛的泉流”,從而使人向著崇高的神性昇華,返回到上帝之中,達到最高的完滿——成為上帝之子,上帝的屬性、本體以及本性就成我的了。

“上帝就是他的存在;他的存在亦為我的存在;我的存在亦為我所愛,我所愛的必愛我, 使我進入其懷抱。”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之後的16世紀,沿著埃克哈特大師的哲學思想,同樣是在德國,一位滿懷宗教熱情和非常感情用事的神學家——馬丁·路德,在維滕堡大教堂的門口貼出了震驚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九十五條論綱》,從而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神學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

而那時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因功稱義”。

這兩個詞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因功稱義,簡單說就是,幹好事就能獲得救贖,上天堂。

馬丁·路德所主張的因信稱義直接拒絕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幹好事就能上天堂這事兒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我沒法判斷你究竟是因為想上天堂所以幹好事,還是因為你認為幹好事是對的,所以才去幹好事。

長此以往,因功稱義會是一種敗壞道德的搞法。

第二,既然幹好事就能上天堂,那這就意味著上帝是可收買的。

問題是,上帝差你那點錢嗎?

那麼,如果上帝是可以收買的,他就不是我們信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所以你要想得救,根本不能靠因功稱義,因為上帝是不可被收買的。

你要想得救唯一的辦法——因信稱義。

他認為,信仰被當作靈魂得救的唯一條件,當作人與上帝溝通的直接手段。

“信者就是上帝” 這句話所體現的就是埃克哈特的思想。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壞了當時羅馬教會的好事——贖罪券生意。

人們總說,金錢充滿罪惡,殊不知這個世界上唯一帶著原罪的,非人莫屬。

人們向寺廟捐款,往往懷著這樣的心理,我已經花了錢,多少有點效果吧?

這並不是對神佛的信仰,而是出自對金錢的信賴。

產生這種心理的根本原因是過去上千年裡統治者們的貪婪。

贖罪券就是個代表。

它是一種宗教證券,在馬丁·路德引發宗教改革運動的前夕,它被教會用來斂財。

教皇的意思是,罪民們只要有錢敲擊募捐箱,就能得到贖罪券,這樣就可以免去上帝的懲罰,死後靈魂能夠上天堂。

按照教條的說法,人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在這段時期,幾乎每天都有人去教會排隊,用硬幣兌換贖罪券。

在黑暗的中世紀,歐洲的老百姓似乎認為靈魂的聖潔可以用金錢買到。

坤鵬論:除培根 這三位哲學大師同為近代哲學點亮了思想明燈

路德破除了羅馬教會的權威,但是,他所締造的新教信條卻被他的追隨者們奉為新的權威。

路德埋葬了天主教的經院哲學,但是,他卻無意中開創了新教的經院哲學。

人類的哲學思想,或者說一切知識,都是以前人為臺階,迭代前行,前代的思想就像基因信息一樣,一代代地傳遞、進化。

正是過渡時期哲學家們的不懈思考,甚至以生命為代價的抗爭,為近代哲學的鋪就了堅實臺階。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