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凱凱是一直跟著媽媽長大的,從小爸爸就一直在外很忙,所以在很多時候,凱凱和爸爸只要一見面,凱凱就很開心。

因為爸爸會帶自己去很多好地方玩耍,而且還不會限制凱凱幹什麼事情,但是很多時候,媽媽就會控制凱凱,想要逃離媽媽的管教。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凱凱的日常瑣事媽媽都會來插手,比如孩子想要選擇什麼課程或者參加什麼生活,媽媽都會很“霸道”替孩子選擇,長期以來,凱凱就一直處在媽媽的選擇的陰影下生活。

這次有老師組織帶孩子前去看展,而且孩子凱凱最感興趣的科技展,回到家就和媽媽商量,要幾點起來要帶什麼。

媽媽聽到消息以後,就立馬阻止了凱凱的興趣,你明天有興趣班比賽,別去了下次媽媽帶你去科技展。瞬間凱凱就開始哭起來“為什麼你總是要阻止我!干擾到我的計劃!”

其實在很多的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話語,現階段的家長會把孩子逼得很緊,會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內。

但是一旦出現家長控制的太多,掌握的太多,就會引來孩子的大爆發時期,從而就會導致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開始變差,給雙方都會帶來傷害與影響。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需要我們可以保持一個距離感,在心理學中將這個“合適距離”定律稱作為“刺蝟定律”。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v 什麼是刺蝟定律呢?

關於“刺蝟定律”其實就是一個比喻,平常在很多時候我們提到的很多心理學效應都是來源於自然現象,然後隨著人們從很多個例之中得到總結,總結出精華思想以及一些規律。

“刺蝟定律”指的就是:在一個寒冷的個冬天,戶外有十幾只的刺蝟待在一起,但是由於天氣太冷,他們不得已要靠近一起從而取暖。

但是因為他們彼此靠的太近就會導致,對方之間的長刺會刺到彼此,於是就會拉遠距離,可是距離一旦遠了,他們就會感受到寒冷。

他們他們就這樣反覆來往了幾次,選擇靠近又遠離,這樣往返幾次,最後終於找到了以及合適的距離,既能保持身體的彼此的溫暖還能不被身體上的刺刺到。

雙方通過不斷地調節,找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其實就是相處的最舒適的距離。引申到我們人際關係中,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臨界點,保持適當的空間與間距,才能更好的和平相處。

在人和人的相處之間,並不是走的越近就會相處的很好的。在現實中,交往朋友就是如此,越親密的朋友就能越來越發現對方的缺點在哪裡,從而就會導致不愉快,就會讓雙方的關係得到破壞;

與孩子相處也是,太多的一個零距離接觸超越界限的關愛,會造成孩子種種的不適,親子關係就會得到破壞。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需要家長能有一個“邊界感”,邊界感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有一個界限。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v 家長缺乏“邊界感”意識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

1. 從心理學角度,家長“邊界感”的缺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了大人和孩子之間有三種主要的互動方式:

嚴厲:家中有規矩、孩子沒有自由,孩子沒有選擇,家長讓孩子怎麼做,孩子就應該怎麼做。

驕縱:孩子擁有自己的自由也也沒有規矩,孩子擁有無限制的選擇,孩子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一點限制。

正面管教:家庭中有規矩孩子也擁有自由,孩子可以有無限制的選擇,但是前提就是必須要尊重別人。

在這三種主要的互動方式中,第一種嚴厲型家長就是我們說到的沒有“邊界感”的家長,這樣的家長通常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會強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都是很高。

同時還想要全部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的孩子,是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也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在部分的一個家庭,就會有這種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在《小歡喜》中,喬英子的母親為了孩子的學習,推掉的自己的工作,一心為孩子的學習想盡了辦法。

比如為孩子的身體變著法的做東西補身體,同樣為了孩子能夠安心學習,給孩子安隔音牆,母親這樣一系列的行為舉止是給孩子帶來了無限大的壓力和焦慮,喬英子最後也因此得了中度的抑鬱症,最後差點跳海。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2. 從行為的角度來看,家長的“邊界感”行為會激發孩子的叛逆,損害雙方的親子關係

家長會出現“邊界感”其中一個表現就會是不尊重孩子的意願,窺探孩子的隱私,替孩子做決定。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中。

從最低的到最高的需求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從孩子的4歲時候就開始萌發,同時還會慢慢的增強,而孩子的對尊重的需求,在社交需求得到不斷地增強以後也會開始不斷地萌發,萌發尊重需求的年齡就是在10歲左右。

孩子慢慢的長大就會就會開始和其他的人接觸,開始擁有了自己的隱私,當孩子的萌發了尊重需求的時候,就會開始開始擁有迫切希望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渴望得到家長的認可,迫切想要長大。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之中,家長的“邊界感”缺失,開始出現有窺探孩子隱私的不正確行為,以及不尊重孩子想法和決定。

在另一方面孩子渴望得到成長,渴望能有家長的認可,兩個矛盾的衝突,就會引來戰鬥,孩子會產生叛逆的心理,就會和父母有爭執這樣就會損害親子之間的關係。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3. 孩子厭學,與家長的邊界感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樊登老師有一句“教育孩子就是引領孩子”,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是導遊和遊客的關係。但是如果你想去哪裡,都是導遊說了算,這個時候你還會想去旅遊嗎?還有想玩下去的慾望嗎?

身為一名導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如果越界了,替遊客做了決定的話,就會迎來遊客的厭惡。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是同樣的。

如果家長作為孩子的主導的學習的人,時不時打擾孩子的學習,為孩子提供一些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家長很喜歡越界,替孩子考慮到學習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壓力,甚至還會出現“厭學”情緒。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v 如何利用“刺蝟定律”讓親子關係得到緩解

家長很多時候想要讓自己孩子可以擁有獨立人格,可是很多時候家長就想要去突破邊界,並不是會適當的放手,不讓孩子經歷、成長。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的“遠其子”、“易子教”體現的道理就是父母應該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嘗試,讓孩子自己經歷。

學習刺蝟,親密有度,把距離把握在臨界點,才能防止被互相刺傷。那麼如何正確使用“刺蝟定律”,讓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更加的上一層樓呢?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1. 父母應該認知到“距離”需要客觀存在

l 孩子比家長眼中更加的堅強

在現在的一個生活的環境下,父母一直擔心的自己孩子會受到傷害、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家長就無法接受與孩子保持距離。

但是家長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孩子需要不斷地成長,從成長中獲取經驗。其實我們的孩子並沒有想象中的脆弱,摔倒了孩子可以自我爬起來,遇到事情也可以自己解決。

在有些時候,家長應該相信自己孩子,不要總喜歡插手,不讓孩子的自己承擔冒險的成本。家長要根治這樣的問題,就需要自己改變觀念。

家長應該自我意識到距離之間的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存在,這樣的一個距離存在,並不會彼此的關係褪下熱情。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l 孩子需要擁有自我的私人空間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距離,陌生人也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否則就會構成對他人的威脅,心理學上將這樣的現象稱作為“空間侵犯”。在親子關係之中也會存在這樣現象,“空間侵犯”是會對孩子構成威脅。

孩子慢慢的成長,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會和不一樣的人交朋友經歷著不一樣的人生,慢慢開始就會有了自己私人空間。

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踏入到孩子的空間領域,孩子就會開始建立戒備心。這個時候家長隨意的進入孩子的房間,亂翻孩子的物品,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尊重的行為,家長就應該做到自我遵守。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2. 家長應該熟悉孩子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徵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1943年將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階段,從低到高的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從孩子4歲到10歲這個階段,是孩子需求渴望的非常重要的節點,在10歲時,孩子就會開始渴望獲得尊重,再進一個階段,孩子就開始擁有隱私,就開始渴望自己的隱私不被侵犯。

父母應該自己提高對孩子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徵,提高重視程度,這樣才能對問題的起因有一個解決辦法。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很大原因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3. 利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教育孩子

正面教育的方式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和善而又堅定。作為父母,可能自我本身就不會很完美。

家長首先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再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讓孩子可以在和善而又堅定地氛圍下,通過不斷地犯錯慢慢的成長,培養孩子的自律與責任感。

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給孩子一份“邊界感”,給孩子一份尊重,讓親子關係得到尊重,這樣雙方的關係會更加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