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祕訣,究竟在哪裡?

富國強兵,是當今的世界,一眾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這條路上,諸多國家前赴後繼,為著五花八門的思想,理論,主張付出沉重的代價。

中國,也曾在這條路上,摸索百年,強國之路,有多難走,我與看官各位都是心知肚明,冷暖自知,好在,我們終是挺過來了。

強國之路,究竟難在哪裡?

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秘訣,究竟在哪裡?


看到這張圖,大家有什麼想法麼?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對不對。

如果大致瞭解一下,不難發現,這張圖的藍色區域,包括兩個文化圈。

一個是以歐美為核心的“天主教”,“新教”文化圈,一個就是加上新崛起的中國的話,一個完整的東亞“儒家”文化圈。

其中無論是哪個文化圈,又圍繞著以“工業化”的完成度為核心。

這是偶然麼?

我們曾經說過,“工業化”的,推進,完成,需要“全社會管理”的強力組織體系作為前提。

這樣的強大組織力,在歐洲,是在“大爭之世”,幾百年廝殺不休的大環境下完成的,是建立在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下,戰爭烈度越來越高,對國家整體的戰爭動員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的條件下完成的。

在歐洲的十八世紀,著名的“七年戰爭”時期,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還曾對民眾的請願支持表示不耐煩,讓他們“回家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多管閒事”。

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秘訣,究竟在哪裡?


僅僅五十年後,“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率先開啟“全民動員”,在歐陸掀起腥風血雨。

緊隨而來的,就是歐陸各國或主動,或被動進行的一輪“革命”風潮,新的階層登上舞臺。

而在這風潮的背後,就是各國都很清楚,戰爭的形態已然改變,不跟上節奏,實現“全社會管理”,開啟“全民動員”模式,就是死路一條。

這樣的組織力,是危機,是戰爭的產物,必需品,做不到,就是死。

戰爭不是文明,卻是文明的催化劑,它能催生全新的組織形態,進而形成全新的制度,以完成強大的組織力。

那麼,東亞呢?

大家不要忘記,中國的“儒家”文明社會結構,正是建立在“春秋戰國”幾百年征戰,“大爭之世”的基礎上的,同樣經歷過“全民皆兵”的洗禮。

這個組織體系,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出於“大一統”帝國龐大體量的現實,又受限於生產力的進步,作出了一定的妥協,讓步,在中國建成了不是以個人,而是以“村社自治”為基本單元的體系結構。

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秘訣,究竟在哪裡?


這是將“春秋戰國”推動的“制度革命”的成果,與中華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社會結構體系,創造性地既獲得大部分的民意支持,又在“大一統”國家內部實現了權力集中。

這樣的“制度創新”,無疑是劃時代的,也形成了穩定社會結構的“儒家”文明形態。

並且,在中華的歷史,由隋唐,進入兩宋,再一次完成權力階層的替換時,這個制度的整體結構,並沒有太大變化,仍然穩定有效。

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秘訣,究竟在哪裡?


這樣的文明形態,傳入日韓等國後,因為他們較小的體量,和自身文化的相對封閉性,都是以“封建”的形態出現,卻又在後來外部環境的變化下,順利進入了“工業社會”形態,在整體的社會結構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中國卻又不同,我們以前說過,中國由於自身的龐大體量,對制度的需求,本就比別國要高一個層級,對需要與之相輔的生產力的要求,也是更高。

不僅如此,與日韓不同,“村社自治”是中華歷史的“原生”文化,與我們的“灌溉農耕”生產方式相生相伴,又融進了我們幾千年歷史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文明形態,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而要在中國實現“全社會管理”,推進“工業化”,又必然要打破“村社自治”,這難度,可想而知。

由此,才有了“百年屈辱”中,無數的功敗垂成。

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秘訣,究竟在哪裡?


直到,在無盡的絕望中,“偉人”力挽狂瀾,“指畫江山”,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的“開天闢地”。

中國的崛起,補上了東亞文明圈最大,也是最後的一環,如此,東西兩大文明圈,相向而立,並肩世界強國行列。

結論,實現"全社會管理",擁有強大的組織力,才是能夠實現"工業化",躋身強國之林的不二法門。

從列強林立,到大國崛起,強國之路的秘訣,究竟在哪裡?


問題在於,若是沒有重大的生存危機,戰爭威脅,有哪個權力階層,會自己掀自己的桌子,會自己革自己的命?

能夠做到這一條,然後才能談得上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影響。

確定了這一點,我們再來重新審視世界上那些仍然在強國之路上,苦苦摸索,以及那些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就能夠一目瞭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