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按语: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天下有三崆峒,汝州具其一。天下有七灵泉,汝州具其一。汝州崆峒山为黄帝问道之处,见载于《庄子·在宥》,故其名在三崆峒中最著;汝州温泉水温高、涌量大、含微量元素多,苏轼《汤泉七纪》谓其为“七一灵泉”,不仅可以养身,而且可以治病,故其在天下汤泉中最为世称。汝州崆峒山下古有广成聚、广成城,是人类早期的聚居地之一。迤东不数里有广成泽(即今涧山水库所在处),西汉初因“泽”而置皇家御苑,曰:“广成苑”;至东汉,大文学家马融因有感于御苑之荒废,忧武功之不兴,遂作《广成颂》。关于“聚”、“城”、“泽”、“苑”之字号,皆取广成子而为名。崆峒山、温泉、广成苑之对于汝州人民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愁话题,更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高地。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近年来汝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放眼未来,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规划和决策,其中有涉及西部温泉城的建设项目,最令人关注和翘首以待。崆峒山、温泉、广成苑文化是汝州历史文化名城战略暨温泉城建设的精髓。关注建设必须关注文化。故本人在此不揣谫陋地试就广成苑的由来和马融《广成颂》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作一简单探讨分析,同时附个人《广成颂》整理稿于后,就教于方家,示对温泉城建设的支持。

——汝州杨占营

一、广成苑的由来及规模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广成苑的前身是广成泽。广成泽乃古时汝州境内的一大天然湖泊。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广成苑的史料,除《广成颂》外,见诸于其他文献的很少。今为方便之见,就搜寻到的部分记载略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汉语大词典》:“广成。即广成子。南朝梁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唐李德裕《谏敬宗捜访道士疎》: ‘臣闻道之高者,莫若广成、玄元;人之圣者,莫若轩皇、孔子。’ 苑名。《后汉书·安帝纪》: ‘以广成游猎地及被灾郡国公田假与贫民。’王先谦集解: ‘广成聚有广成苑,在今汝州西四十里。’” 又, “广成子。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晋葛洪《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唐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轩辕台》诗: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一说即老子。《庄子·在宥》: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 陆德明释文: ‘广成子,或云即老子。’ ” 又,“广成传。秦的客馆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司马贞索引:‘广成是传舍之名。传音张恋反。’晋左思《魏都赋》:‘广成之传无以俦,藁街之邱不能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笔者注:聚,村落。《说文》: “聚,会也。按,邑落曰聚,今曰村,曰镇,北方曰集皆是。”又,《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辞海》:“广成关,故址在今河南汝州市西。本广成聚,西汉置广成苑。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镇压黄巾起义置八关,此为其中之一。”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笔者注: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等需要设兵把守的处所。 班固《东都赋》: “至于永平之际······然后增周旧,修洛邑,翩翩巍巍,显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蘋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邹,谊合乎灵囿。若乃顺时节而蒐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历《驺虞》,览《驷驖》,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整仪,乘舆乃出。”(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后汉书》卷四十上列传第三十下) 笔者注:句中的“苑”指广成苑,“泉”指汝州温泉,“沼”指广成泽。马融《广成颂》: “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 “神泉侧出,丹水涅池。” 笔者注:句中的“苑”、“灵囿” “泉” “沼” “池”,亦分指广成苑、广成泽和汝州温泉。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 “黄陂。欧阳文忠公《跋》云: ‘右《复黄陂记》,唐侯喜撰。汝有三十六陂,黄陂最大,溉田千顷。始作于隋。至贞元七年,刺史卢虔始复之,元和三年建碑 。喜之文辞尝为昌黎所称,而世罕传之。予之所得者,此碑而已。’见《金石录》。”由上可知,广成苑本广成泽、广成聚。西汉于广成泽、广成聚置广成苑(不见广成城的建造记载)。广成苑左依万古神汤温泉镇,右靠道教祖庭崆峒山及广成城。广成苑在西汉后期曾一度荒废,至东汉初复置。隋朝时“广成苑”已不复在,遂称“黄陂”作大型水利工程。按《汉书》、《后汉书》及新旧《唐书》的记载,“广成苑”为汉、唐两代时的定名。西汉时,朝廷共置大型皇家御苑有两处,一在京城咸阳,曰“上林苑”;一在东都洛阳京畿梁县(即今汝州),曰“广成苑”。至东汉,京师都洛阳,咸阳上林苑式微,遂在洛阳新置上林苑并复梁县广成苑。可见,在两汉时期,广成苑无论在规模和体制上,都属皇家一等苑囿。并在有唐一代仍仿佛之。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又至于置广成苑于汝州的原因,窃以为不外有四:一、缘于夏、商、周以来及后代所形成的天子狩猎制度之需要;二、近在京畿内,便于皇帝出行;三、山美水美,为一方之胜,既可狩猎,又可游玩沐浴;四、文化底蕴深厚。 分析《广成颂》的描述,广成苑或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指汝州崆峒山、温泉池及广成泽(即今涧山水库)附近的局部地区,供皇帝洗浴、游玩;广义则包括北至王屋、太行(今焦作、济源一带),西至金山、石林(今渑池县一带),南至丹水、涅池(今邓州市一带)的广大地带,供皇帝“骋望千里”狩猎及摆兵部阵、演练精兵。关于广成苑的规模。《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灵囿。本周文王苑囿名。毛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又《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故推广成苑的范围,当在方圆百里或七十里,然历代并不一定以此为局限。

二、《广成颂》之作者马融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马融(79—166)。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从挚恂学。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他除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又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对魏晋清谈家的破弃礼教有一定影响。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二十一篇。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是知,马融不仅是经学、文学大家,著作颇丰,而且清高之至。《广成颂》为其二十一篇赋、颂之一。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按《后汉书·马融列传》的记载,马融乃东汉名将马援之从孙、将作大匠马严之子。其不仅“为人美辞貌,有俊才”,而且少年时即“博通经籍”,得到师傅挚恂青睐并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大将军邓骘闻其名欲招为舍人,初因“非其所好”而不应命,继思饥困,往赴之。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十年不得调。待“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郞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东巡泰山,马融又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延光四年,少帝刘懿即位,马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汝州杨占营‖广成苑与《广成颂》浅探(1)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之后历三迁,至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又因“有事忤大将军梁冀”,“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自刺不殊,(指自杀未死)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卒于家, 年八十八。马融一生虽才华横溢,却命运蹇舛,祸难不断。然在后世又每每被人追捧纪念。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马融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宋代时追封为扶风伯,继续从祀孔庙。(刘占江/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