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標準是“世襲罔替”​,因此後世子孫因此福廕,成了權貴中的翹楚。如果王爺犯罪,就判其人,卻不削爵位,有旁支承襲,因此這種特權被稱之為“鐵帽子王”。

那麼這種“鐵帽子”的榮耀與權柄能夠維持多久還是永遠不會“生鏽”?從清代整個王爵來看,這種“鐵帽子”非常具有看點,原因是,在清朝建立之初,這些因功勞被封“鐵帽子王”的貝勒們確實作出了重大突出貢獻,但是裡的雙刃劍在這個問題上顯得也非常清晰,即晚清的覆滅也正是這些“鐵帽子王”的後人也起到了極其明顯的危害作用,甚至是在崩塌的總體原因都是“鐵帽子王”的各種腐化所決定的。因此成也“鐵帽子王”,敗也“鐵帽子王”蘊含著歷史的某種辯證規律。

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多鐸畫像

整個清代共有皇子127位,冊封為親王和郡王的59位,然而在這些親王、郡王中,也只有12位享受世襲罔替這種超級待遇。其中清朝開國之功享受此榮譽的只有八位,這八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親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幾位鐵帽子王無不是沙場縱橫為大清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因此含金量非常高,個個也並非浪得虛名。正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讓這些如狼似虎的兒輩們格外賣力,由此奠定了清代早期的政體。

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相關資料

清朝入關後的乾隆、同治​和光緒時期,由於皇帝對四人格外器重,因此又給了四個“鐵帽子王”的名額。但是這幾個人也是完全靠實力拼出來的。比如雍正的老十三胤祥,在內政和多個棘手問題上幫了雍正大忙,吏部到戶部管理均由這個老十三一手操辦。雍正形容這段時間時說:“總理事務,王夙夜不休……至於軍務機宜,度支出納,興修水利,督領禁軍,凡宮中府中,事無鉅細,皆王一人經畫料理。”在給老十三肯定時雍正說:“無不精詳妥協,符合朕心”。

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胤祥畫像

最後評價允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視國事如家事,處處妥帖,能代朕勞,不煩朕心。”因此在他去世後,,配享太廟外,還讓他的第四子“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這種具有契約精神的風封賞最終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另外就是恭親王奕訢,他是道光第六子,因在慈禧發動除掉輔政八大臣立有大功,因此在同治三年被封為世襲罔替。醇親王​、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十三年( 1874年)因次子載活繼皇位而被授予世襲罔替待遇。但是自己的兒子在慈禧掌中度日,不得不一生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地服侍慈禧,獲得她的歡心。

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奕譞

慶親王奕劻,輔國公綿性長子。初代慶親王是乾隆的第十七子永璘,原封惠郡王,後來改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病危時,被前來探視的嘉慶帝晉升為慶親王,後世的慶親王稱其為“祖太王爺”。永璘之子綿愍降襲慶郡王,後因無子,奉旨過繼儀親王永璇之孫奕綵為嗣。奕綵在服孝期間納妾,導致丫鬟自殺,道光大怒,因此在多人說項後對其奪爵;處理。此後永磷第六子輔國公綿性覬覦郡王爵位,向有關人員行賄,事發後也被流放盛京(瀋陽),而以其子奕勵過繼給綿憝為後嗣。光緒二十年奕勵被封為慶親王,這是最後一家“鐵帽子王”。

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奕劻

清代之初被封的“鐵帽子王”也就是幾個,俸祿和糧食雖然不少,但是對於一個王室來說還不算什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對“鐵帽子王”的待遇顯得有點吃力。因此這些“鐵帽子王”們開始做出了一些越軌的事情,甚至引發皇帝震怒親自處理。

清朝的最後鐵帽子王只剩下吃喝玩樂

在“鐵帽子王”中,最會做買賣和當官的就屬鐵帽子王奕劻。

他為慈禧辦事多年,老奸巨猾,見多識廣,受到慈禧的重用,在晚清複雜多變的局面下,在官場之上裡外得濟,堪稱滿洲最會做官的“鐵帽子王”,甚至也這是因為“會來事兒”最終獲得慈禧的歡心,給了他一個“鐵帽子王”扣在腦袋上,然而,這個人是清朝王室中操守最差勁的一個,滿腦子都是錢,絲毫沒有做到一點對大清的責任感。

清朝最初“鐵帽子王”戰功赫赫,此後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末年還與袁世凱、徐世昌、那桐等人沆渣一氣,互相利用。奕劻先後擔任過鑲紅、鑲白等旗蒙古都統,鑲白、正黃、正藍各旗滿洲都統,宗人府宗正並且前後五次得到崇文門監督這一肥缺,幾乎大清所有的重要機構都被他把持,在他以金錢至上的運作下,清朝的各級衙門迅速走向腐化。

清朝創辦海軍後,奕劻奉命會同醇親王辦理海軍事務;陸軍方面的武備院、神機營、火器營、八旗驍騎營、練兵處等重要職務,他也曾以大臣的身份領任過。光緒十年奕勵奉命掌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晉爵為慶郡王,此後擔任過外務大臣、軍機大臣、清末“皇族內閣”的總理大臣,堪稱玩轉到巔峰。

除了會玩轉大清官場外,此人名聲非常之差,甚至死後溥儀都拒絕給他諡號,最後勉強給他了一個“密”字,意思是追補前過,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是所有鐵帽子王中最差的一個,正因此,大清最終葬送在這些王爺手裡。

總結來看,清朝的“鐵帽子王”早期一個比一個厲害,到了中期,這些鐵帽子王也都是發揮了重要貢獻,唯獨晚清的所謂“鐵帽子王”完全名不副實,因此就算大清亡國了,溥儀還是對他一臉的嫌棄便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