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是漢高祖劉邦在喝了河南焦作武陟的油茶後,乘興而寫下的讚美的詩句。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焦作武陟縣,夏朝時屬冀州,到了春秋時歸懷縣,秦朝改名武德,到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才開始設立武陟縣。

武陟油茶,秦時稱甘繆膏湯,漢稱膏湯積殼茶,是我國曆史比較悠久的傳統特產。油茶不是茶飲品,是一種風味食品,它是用炒麵、香油、芝麻、花生、牛骨髓油、核桃仁為原料炒制而成。這種油茶用開水衝成稠糊狀,吃起來那是不僅味道香美,而且營養豐富,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在許多焦作人的記憶裡,早上起來吃一碗香噴噴的武陟油茶,那就是一個美啊,而今武陟油茶發展更加豐富,品種、品質有很大提高。成了外地人到焦作旅遊必帶的特產之一。

油茶既然不是茶,為什麼又稱茶呢?關於武陟油茶,那歷史很悠久了,期間有許多美好的傳說都與皇帝有關。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時侯,劉邦在武德縣(武陟)戰鬥時受傷,不得已在一呂姓家裡住下養傷。姓呂的主人每日用膏湯積殼茶讓劉邦吃。僅三個月,劉邦就傷愈。後來,劉邦即位後,住在長安裡,山珍海味不想吃,只想吃膏湯,乏即召呂姓入宮,封他為五品油茶大師,並封油茶為御膳。劉邦還寫下詩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武陟油茶名聲大振。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後來在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起兵反王莽,結果打了敗仗,逃到武陟。這時是人疲馬乏,飢餓難忍。劉秀看見有一家農戶,就進去想吃點東西。這家主人一見有當兵的進來,被嚇得發抖,趕緊燒火做飯。由於驚慌,把半瓢白麵當作大米放進鍋裡。煮了會兒,聞到了焦煳香味,忙揭開鍋一看,原來弄錯了。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他顧不了那麼多,就又往鍋里加了一些水,又把一點吃剩下來的花生米倒了進去,三攪兩攪,總算把飯做成了,盛了滿滿一大碗,讓劉秀吃。劉秀也不看一下究竟是什麼東西,就往口裡扒,還說真好吃,最後還問這飯叫啥飯。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農夫本是胡亂做的,哪有什麼名呀,就隨口說:"噢,叫油茶吧。"就這樣,油茶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劉秀的腦子裡。劉秀稱帝后,一天,突然想起逃亡時吃過的油茶,趕忙派人到武陟,把農夫接到京城,專門給他做油茶。就這樣,油茶流傳了下來。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時間又過千餘年,傳說清朝雍正年間,武陟地區黃河多次決口,為了解決決口問題,雍正皇帝就親臨武陟督查,治理黃河。當他來到武陟這個小縣城,就對吃的飯極為不滿意。為了讓皇帝吃的好,吃的開心,縣令就趕緊找了個大廚,讓他做各種佳餚,好讓皇帝高興。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大廚想了半天,也想不起能做出什麼能讓皇帝高興飯菜。他想呀想,突然腦子一動心想,倒不如把光武帝劉秀吃過的油茶奉上去,說不定雍正皇帝也感興趣呢。於是他趕忙精心做了一碗油茶,獻給雍正吃。這雍正皇帝一吃不要緊,極為快樂,忙稱讚“武陟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還傳旨以要廣開油茶館,以饗往來百官,就這樣,武陟油茶再一次名聲大振。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經過幾任皇帝的品嚐讚美,油茶就開始盛行起來。握史料記載,武陟油茶極盛時,從事油茶行業的人多達萬人,油茶館遍佈半個中國。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我國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焦作沁陽人,他吃過武陟油茶後,曾賦詩句“芳香滋補味津津,一甌衝出安昌春”。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武陟油茶,不僅味美,還具有益肝、健胃、潤肺、補腎、提神生津、強身益壽等多種功能。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到民國時,由於河南連年災荒,武陟人被迫背井離鄉,流落到陝西、甘肅、湖北、江蘇等地區討生活。他們大多以賣油茶為生。在他們的傳播下,武陟油茶館開始遍佈全國。

“佳膳出武德兮,膏湯勝宮筵”這宮廷御膳可是漢高祖劉邦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