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前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亲盛行。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因朋友或亲戚牵线,见面、喝茶、看电影或吃饭,随后电话或微信,建立联结;有缘的继续,你来我往,你退我进;直至一方按耐不住,提出结婚,另一方或欣喜应允,或半推半就。然后过礼、拿证、操办酒席,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小时候读过很多“童话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王子和公主举行了婚礼,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结婚往往并非结局,仅仅只是故事的开始!随着国内解禁、复工,多地区迎来离婚潮。让我想起了毛姆的《面纱》,那也许是一种社会现实的生活写照。

故事主要讲述女主凯蒂迫于外界压力,嫁给自己不中意的男主瓦尔特。婚后生活不尽如人意,凯蒂红杏出墙后,在瓦尔特的逼迫下,跟他一起远赴霍乱爆发地,在这里他们经历前所未有的情感波澜和心灵洗礼,最后瓦尔特染病身亡,而凯蒂获得精神的觉醒。

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通过一个俗套的婚外情事件,细致生动地描绘出爱情与婚姻里的生活百态,巧妙地揭示不同的感情形态,对人性的复杂变化做出冷静、犀利、彻底的剖析。同时,毛姆对中国的古代的道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见解独到。

30岁后再读《面纱》我发现,现实生活中面纱无处不在。光阴流转,大多的理想主义早已随着岁月,被碾碎在了真实世界里。你我在这喧嚣的红尘俗世中浮浮沉沉,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揭开华丽的面纱,隐秘的人性、神秘的爱情和复杂的婚姻,清晰明朗,犀利真诚,直指心底。我们终将明白: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才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01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

凯蒂从小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活泼开朗,明艳动人,善于交际,流连各种舞会,一心凭借美貌觅得金龟婿。年级渐长,未能如愿。比她小几岁的妹妹,资色平庸,却很快就要与富有的独生子结婚。虚荣的凯蒂骑虎难下。

瓦尔特是一名细菌学研究专家,聪明,博学,性格内敛、偏执;专注于科学研究;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却难掩一股孤傲之气,对于社交圈没有好感。

两人从外形气质、性格爱好到思想观念,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两个截然不同世界里的人。瓦尔特回伦敦度假,在一次舞会上,对美丽活泼的凯蒂一见钟情,很快便向她求婚。对凯蒂而言,这时的求婚,无疑是雪中送炭,她决心委曲求全,解除自己的困境,于是草草嫁给特瓦尔特。

聪明如瓦尔特,当然知道凯蒂嫁给自己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是因为太爱了,所以不在乎;他庆幸自己可以爱她,就算没有得到爱的回报也在所不惜;甚至认为找不到任何理由要求她爱自己,生活中百般讨好她;大多数丈夫视为当然的对于妻子的权力,他却把它当作妻子给予的恩惠。

求婚的时候,瓦尔特对凯蒂说,我会尽我所能使你快乐。瓦尔特对凯蒂爱得炽热又卑微,但是这样的爱,只是建立在凯蒂美丽活泼的外表上,因为这些都是他最缺乏的。他了解凯蒂骨子里的虚荣浅薄、轻佻无知。婚后,他百般迎合凯蒂,把自己原本的面貌隐藏起来,戴上浅薄愚蠢的面纱,并没有得到凯蒂的欢心,反而弄得自己一无是处。

凯蒂遇见英国驻香港副领事汤森,汤森高大英俊,风流倜傥,两个人一见倾心,干柴烈火,无视彼此的家庭与社会道德。

瓦尔特无意中撞破凯蒂的背叛,他深知只会寻欢作乐、依靠长袖善舞的妻子维持名利的汤森,与凯蒂不过是逢场作戏。对于他而言,当初对凯蒂的喜爱有多深,如今的愤恨就有多深。瓦尔特无法宽恕凯蒂,也不能原谅自己,为了守护自己的婚姻,也为了惩罚妻子,更为了惩罚自己,他申请到霍乱爆发地区湄潭府工作。并提出要么凯蒂跟他一起去,要么让汤森答应一周内离婚娶凯蒂。凯蒂全身心的爱着汤森,自信满满去找他,却终于看清汤森的自私虚伪、风流无耻的本性。凯蒂心生绝望,跟着瓦尔特远赴湄潭府。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在军阀统治的年代,中国的湄潭府贫穷、落后、荒凉,疫情汹汹,到处都是病人,随时随地都可能面对死尸。

在这里个死亡气息弥漫的地方,瓦尔特俨然就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他每天忙忙碌碌,没日没夜的工作,不是在实验室研究治疗方案;就是奔波教堂里或街道上,救治病人。经过考察,他发现人们因迷信风水,把病死的家人,掩埋在小河上游的岸边,有些死尸的肢体暴露在河水里,人们在小河下游直接挑水饮用,造成了反复的感染,导致疫情越来越严重。瓦尔特顶着巨大的压力,不辞辛劳,多方筹谋,周密设计,组织民众移坟,帮人们用风车从远处调水饮用,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瓦尔特沉着冷静,才智过人,细致周到,充满了爱心和智慧,他身上闪烁着日常生活中让人难以觉察的伟大光芒。从医药助理到兵团长到修女到行政官,他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和尊敬!

而凯蒂因为丈夫的原因,在参观修道院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尊敬。她终于发现在沉闷无趣的面纱下瓦尔特的另外一面。也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看不起瓦尔特,只是因为他深爱着她,而她不爱他。

面对瘟疫的时候,人的生命变的脆弱,同时也变的坚强。凯蒂提出到修道院参与救助工作,也许是出于仁爱,更可能的是为了排遣个人的孤单和寂寞。在这里,修女们的无私、仁爱、中国孤儿们的可怜无助、病患者的哀号挣扎,无不触动着她的心灵。每次来到修道院内,凯蒂感觉自己似乎送入了另一个世界,陌生地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

在修道院,凯蒂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她第一次发现,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活法。远离红尘俗世中那些浮华的灯红酒绿、男欢女爱,女性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别人的尊重,也能使自己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凯蒂在修道院,积极的投入到繁琐而紧张的工作。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凯蒂为自己之前做过的荒唐事追悔莫及,她向瓦尔特忏悔,请求原谅,希望可以弥补他,希望可以和他做朋友。

瓦尔特对她说:“当我决定带你到湄潭府,就已经原谅你了。”

凯蒂问他:“我们以后怎么生活?”

瓦尔特苦笑一声“难道我们不能顺其自然吗?”

凯蒂问瓦尔特:“你为什么鄙视自己?”

他回答道:“因为我爱你。”

瓦尔特逼着凯蒂来到湄潭府,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恐惧与寂寞。而瓦尔特每一天都忙忙碌碌,无数次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依然细致入微关心她,他会告诉她不要一个人出去,怕出意外;当她生吃蔬菜沙拉时,瓦尔特会提醒她,此刻这么做是多么的危险。似乎他的爱一直都在。可是,爱她,让他连自己都看不起。凯蒂自始至终都没办法理解丈夫,对于婚姻生活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办法爱上丈夫;瓦尔特自始至终也不知道怎样与妻子相处,不知道怎样爱妻子。他们是一对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结合一开始就错了。

我佩服瓦尔特的痴情!但是,不赞同他的作法。爱情没有公平可言,不是努力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不是所有的痴情,都会有回应。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苦恋纠缠自己呢?如果一段关系让你感到困顿、疲惫,不如趁早远离它。与其委曲求全,不如果断放弃。及时止损才是王道!爱情也并非生活的全部,走出来,还有一个广阔的天地。

透过瓦尔特和凯蒂的悲剧。告诉我们,也许是命运安排哪些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而我们生而为人,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应该学会辨别、取舍,决定让哪些人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

爱人应该先爱自己,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你所爱的人,不依附、不将就,也不强求。就像并肩站立在大地上的两棵树,彼此独立,又心意相通,一起欣赏朝阳晚霞,一起承担风霜雨雪。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在《飘》这部小说中,瑞德非常爱斯嘉丽,对她百般迁就、无私奉献,无微不至。在斯嘉丽的自私、固执、无知、任性的挥霍下,瑞德逐渐失去继续爱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最终瑞德忍无可忍,决然离开。

不论什么时代,人类对爱的追求都是一样的。爱情与婚姻从来就不是独角戏,是需要双方互动,彼此回应,付出智慧一慈悲。孤独的爱,谦卑的爱,单方面的爱都不可能长久。没有爱的婚姻,最终难以相守。

而在《呼啸山庄》中,斯克里夫和凯瑟琳从小就在荒野上,自由自在,野蛮生长。他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是,社会地位的悬殊,家庭的反对,世俗的眼光。最终,现实虚荣的凯瑟琳选择嫁给文雅、富有、软弱的埃德加。放弃了贫穷的,跟她一样坚强、桀骜的西斯克里夫。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身份、地位、金钱。但她很不快乐,她不爱埃德加,甚至有些讨厌他,与他的婚姻犹如戴上一副华丽的枷锁。

多年后,西斯克里夫归来,再次点燃了凯瑟琳心底的激情,历经情感的波折与痛苦,最终,她在爱人的怀里死去。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

故事写尽了爱与恨,美好与阴谋,甜蜜与痛苦,就算长久的分离,就算面对死别,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依然心意相通,难以割舍。最后,死去的凯瑟琳也不能安息,活着的希斯克力夫备受煎熬。

而《面纱》书中沃尔顿与满族格格的爱情,展现了完美的两性关系,他们彼此包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心意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是超越了世俗的爱。他们的爱启迪了凯蒂,也体现作者毛姆对美满和谐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人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但是不能只看外在的东西,应该全面地观察,充分地了解一个人,与之建立和谐愉悦的连接,达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契合,彼此才能走得更远,不能仅仅因为年龄或者物质财富就贸然地走进婚姻。

面对诱惑,面对压力,要冷静的思考,谨慎地取舍。从来没有该结婚的年龄,只有该结婚的感情。而物质上的财富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去得到。而爱是两个独立自由的人彼此心意相通、性情相投,心心相惜,相知相悦。而婚姻一定是爱的结晶,方能幸福的相守一生。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02 生活中的磨难和痛苦,都是祸福相依,惟有独立才能自由

最终瓦尔特感染霍乱,不治身亡。临死前,瓦尔特说――

“死的是那条狗”。

这句话源自西方文坛诗者,戈德史密斯《挽歌》当中的一出非常著名的典故。大意是:

好心人收留一条狗,后来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大家都认为,那个好心人会死掉,最终死的却是狗。

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能长久的,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而付出代价。瓦尔特无法让凯蒂爱上自己,也无法原谅深爱凯蒂的自己,所以他一直在爱与恨、善与恶之间备受煎熬。对瓦尔特而言,自己是那条狗,凯蒂给他机会,让他爱她,是那个善人。后来凯蒂出轨,他逼着凯蒂来到霍乱爆发地区,是人畜反目。人们都以为狗咬了善人,是恩将仇报,却不知道那条狗的痛苦和挣扎,最后,死的是那条狗。

人性是复杂的,它可以被拯救,也可以被泯灭。似水流年,世事变迁,让伤痛变得苍白;让热情变得冷漠;让挣扎的人选择放下;让执着的人选择离开。瓦尔特的死亡,深深地触动了凯蒂,让她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湄潭府的修道院和修女们让凯蒂产生了更深层面的思考和领悟,她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渺小。

院长嬷嬷是一个拥有无私忘我精神的人,她是小说思想传达的一个重要载体。她认为——

“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平静,平静只存在于人的灵魂中。”

书中描述她——

“既有贵族夫人的屈尊仪态,又有圣人的谦卑为怀。”

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典型的“无我”的表现,与过分张扬自我的凯蒂形成强烈的反差,对凯蒂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院长嬷嬷和修女们相处的日子,凯蒂深深地感受到——

“她们似乎拥有某个秘密,让她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而我却不配分享它。那种东西不是信仰,却比信仰更深更有意义,她们在一个跟我们不同的世界中行走,对她们而言,我们永远是陌生人。”

这里说的就古代中国的道,与西方的背负人生的十字架形成对比。这是毛姆对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所做独特的理解和阐释,折射出毛姆他渴望并追求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是愚昧无知的凯蒂走向独立成熟的转折点,这也是毛姆将作品背景设置在中国的原因。

毛姆对人性及女性心理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挖掘,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心理刻画,写活了凯蒂这个女主角,使得这部作品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觉醒的凯蒂,对湄潭府认识的朋友沃尔顿吐露心声――

“我不懂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生活是那样的奇特陌生,我就像一个坐井观天的人,一下子看见了大海,喘不过气来。同时兴趣盎然,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我感到了新的希望;我像一个顽固的老水手,又升起帆,向着未知的海域启航了,我的心渴求着未知的世界。”

她终是开悟了——

“所有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就如同这条河里的水滴一样,流淌不定,一滴滴彼此接近,却又相距遥远,汇成一股无名的巨流奔向大海。既然一切转瞬即逝,任何事物都无关宏旨,人们竟还要荒唐地看重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让自己也让别人遭受不幸,这实在太可悲了。”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那么长,一路走来,面对无数状况,哪一个是祸,哪一个是福,没有谁能说得清楚,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出现转折点!唯有把握住自己的本心而已。

生活给予凯蒂的每一次磨难,都是命运的考验。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凯蒂思想觉醒了,生活上还是依靠父亲生存,终究谈不上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但是,她犯下的过错,她做过的蠢事,她遭受的种种磨难和痛苦,不会毫无意义――那是通往坚强之路,那是通往独立自由之路……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不相知难相守,独立才能自由


最后,怀孕的凯蒂回到英国,跟父亲一起生活。她对父亲说――

“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在湄潭府这个与世隔绝的死亡之地,凯蒂向死而生,懂得了世事无常,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唤醒了心底的纯真,摒却了尘世喧嚣的浮华,看清自己的肤浅无知,明白对唐生的爱是多么愚蠢,懂得瓦尔特的深邃与智慧,摆脱丧失尊严的爱情桎梏,挣脱心灵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每一个人都为生活负重前行!揭开生活华丽的面纱,看尽苍凉,接近真相!我们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内心,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觅得内心的平静与丰盈。才能摆脱盲目的欲念,才能杜绝懦弱的逃避,才能挣脱世俗的枷锁,才能在面对未来一切未知的时候,勇敢而坚强,独立而昂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