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干涉找對象女兒報警:別在遙控孩子的人生!

父母干涉找對象女兒報警:別在遙控孩子的人生!


- 1 -


前不久發生一件特別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個女孩打電話到警察局說是要抓走她父母。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女孩子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還沒有男朋友。


父母眼瞅著身邊差不多年紀的女孩兒要麼有男朋友,要麼早就結婚生娃,而女兒仍然一點不著急,內心焦急如焚。


多次跟女孩聊到這個話題,女孩就是油鹽不進,絲毫沒有把找男朋友這事往心裡去。


兩老無奈之下,到公司大鬧了一回,女兒又好氣又無奈,只好打電話到警局求助。


為了讓女兒找個男朋友,當父母的也是操碎了心。


對父母干涉找對象鬧到單位的行為,網友們紛紛吐槽:


這就是控制慾,和愛無關。

她的父母可能這輩子都意識不到自己做的不對。

愛她就應該放手。


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曾說過,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就擁有獨立的人格,而父母是引導者,是旁觀者,但一定不是控制器。


所以,讓孩子做自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父母干涉找對象女兒報警:別在遙控孩子的人生!


- 2 -


去年臺灣的一部電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將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展現得淋漓盡致。


小偉的媽媽在意外之餘收穫了一個可以控制小偉人生的遙控器,自此小偉的人生髮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一切不如媽媽意的表現都會被遙控並逼迫改變——偽造成績單,沒穿媽媽喜歡的衣服去上課,交了媽媽不喜歡的女友……


只要沒讓媽媽滿意,媽媽就按遙控器讓時光倒回,讓小偉重新做選擇。


媽媽說:“如果你修正不了你的錯誤,你的人生就會永遠卡在這一天”。


小偉異常崩潰,他想盡各種辦法自殺,割腕、被電死、溺水甚至當著媽媽面跳樓,想跳出媽媽的掌握。


但即使是死亡,也無法令母親放棄。


每次媽媽都能用遙控器讓他回到自殺前,把他救回。


有網友曾評論說:《媽媽的遙控器》不是恐怖片,卻比恐怖片更讓人寢食難安。


如果每個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能逆轉孩子時空的遙控器,有多少人會不用這個遙控器?孩子們會有怎樣的生活!難以想象!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他們研究訪問了1946年出生在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共計2000人,調查了他們的青少年時期、30-40歲的中年時期以及60至64歲老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


研究表明,控制慾越強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差。


如果父母的愛過分強勢,忽略了孩子是一個單獨個體這個首要概念。就會因過分地控制導致孩子認知錯位,使他未來無法在社會上真正獨立。


父母干涉找對象女兒報警:別在遙控孩子的人生!


- 3 -


每次自己不聽話,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們這樣在耳邊唸叨:

“我是你媽,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我的話你怎麼敢不聽?”

“我是你爸,你是要跟你老子反了”

“我都是為你好”


這是很多爸媽無意識的舉動,但事實上,這就是控制型的虎爸虎媽呀!


首都師範大學曾針對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兒童心理社會功能的關係做研究,得出的報告結果表明: 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兒童的內化問題和外化問題都有關聯。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未來,所以愛之深,責之切,給予各種規則規矩,只是希望他能少走彎路。


所以他們不斷地去掌控孩子的一切想法和舉動,希望他們能按照自己的人生,不出錯的重來一遍。


然而,孩子的成長,從來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不需要去替他們避開那些必經的彎路,更不需要他們去重蹈我們的人生。他們就是他們,他們有更廣闊的世界可以自由飛翔。


別以愛之名束縛了他們的成長。


父母干涉找對象女兒報警:別在遙控孩子的人生!


- 4 -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那麼在親子關係中,我們應當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做為監護人,如何做到有效的監督呢?


如果把孩子比做一顆種子,家庭環境就是土壤,父母的影響就是陽光雨露。但父母要懂得遵循自然規律,切忌揠苗助長。


1、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享越早,你就越成功。


奇葩說辯手黃執中曾這樣詮釋完美人生:“完美人生就是有充分擁有選擇權。”


而多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選擇機會,是鍛鍊他如何成為獨立個體,去收穫完美人生的一條必經之路。


明星閆妮和女兒鄒元清的關係一直是娛樂圈裡的典範。當她女兒想去美國留學,閆妮是那個支持者。


女兒想回國高考,作為公眾人物的閆妮雖然忙碌,也盡力陪伴女兒一路高考藝考。


女兒說她想進演藝圈,閆妮又會放在心上,儘量為女兒爭取角色為她鋪路。


雖不知讓女兒自己選擇的結果會怎麼樣,但作為母親的閆妮都會支持她,做她背後最堅實的後盾,最可靠的精神支柱。


這不是表示溺愛或者放任,而是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給予孩子一些試錯機會。


而今女兒鄒元清也開始憑實力有了很多出色的表現,收穫觀眾的好評。


把人生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成長路上孩子會給你創造出更多意外的驚喜。


2、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坎貝爾曾說:只有健康的、建立在無條件愛的基礎上的家長同孩子的相互關係,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機。


電影《小淘氣尼古拉》講述的是淘氣包尼古拉因為聽說媽媽要生弟弟會奪走他的寵愛而在夥伴們的幫助下向爸媽各種花式討好。幫家裡打掃衛生,卻幾乎把家給拆了。


跟爸媽出去旅遊,硬是把自己鎖在車裡不讓父母上車。父母最後只得把車推回來。


但自始自終,爸媽都沒有打過尼古拉一下,更沒有半個字的責備。道理很簡單,真正的母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和希望孩子好。


明星黃磊曾說,富養不如用愛供養。


這種用愛供養,是一種精神上永遠站隊的篤定。會讓孩子覺得即使失去全世界,我的父母也不會拋棄我的一種信念,自此由然而生地對父母的一種尊重感恩。


給孩子無條件的關愛,這種愛不因孩子表現的好壞而改變。在父母的信任和關愛裡,他們也會擁有堅定的自我,獲得堅實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3、像放風箏一樣養孩子


像放風箏一樣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自由與規則的把握


孩子像是天上的風箏,總是竄著勁兒努力想往天空中飛翔,作為父母的我們其實只要牽好手中的風箏線,不至於讓它斷線,完全失去掌控便好。


就如媒體人閭丘露薇所言,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並不矛盾。


其實也必須同時存在,不然的話,愛就會變成溺愛。


被冠以華人之光的臺灣作家劉墉在教育自己小女兒時,就堅持了寬嚴相濟、相對自由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到夜裡兩三點了,女兒劉倚帆還在洗澡、聽音樂,劉墉只提醒了一遍,就不理她了。


結果第二天,劉倚帆哈欠連天地去上課,一整天都沒精打采,她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識到生活規律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予底線和邊界,會讓孩子有明確的判斷,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心理學家諮詢師作家武志紅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中提到,內在關係模式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做父母的和孩子構建一個平等而相互尊重的關係,這該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願我們深愛得法,亦得被孩子所愛!


—END—

作者簡介:蔡菁,來於鄉野,熱愛星空。生活裡的有心人,願寫溫暖的文字觸動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